![]() 2月25日,沙縣國有林場異州管護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緊張的植被栽種。連日來,晴朗的天氣方便了市民出行,可對造林綠化工作來說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沙縣國有林場副場長鮑信坤說,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三明地區雨量一直特別少,而植樹十分依賴陰雨天,旱情影響樹木的成活率。加之今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給植樹工人返工帶來不小麻煩, “往年同期,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完成全年造林任務,今年進度就更緩慢。”鮑信坤說,“好在如今工人已基本到崗,而且根據預測,未來將出現幾天陰雨天,算是給緊張的造林工作下了場‘及時雨’。” 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在沙縣官莊國有林場還是沙縣國有林場,遠遠望去,林地上都有一條條“等高線”,將整座山橫向分割成幾個部分。鮑信坤介紹,這些都是林場采取“扒帶造林”做法形成的。過去,在原有林地上重新開始營林,最直接、最方便也是最省錢的辦法就是煉山,用火燒來清理林地可以收獲草木灰,通過高溫還可以改良土壤肥力,殺死病菌。但這種做法同時也會造成物種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大量的有機質和養分損失,破壞土壤結構,造成水、土、肥流失嚴重,污染空氣,影響水質,加劇水災的發生等危害。 近年來,我市積極改進營林耕作模式,推廣不煉山造林。扒帶造林,就是不煉山造林的營林措施之一,可以大大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鮑信坤介紹說,沿著等高線扒帶,使整座山呈階梯狀,遇上雨天,雨水通過一層一層的攔截,能有效蓄水,防止水土流失。扒帶造林不用火燒也不用化學藥劑,能最大程度保留林地原有的生物、微生物多樣性,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有利于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整座山層次分明,工作人員在對每株種苗編號后,種苗所在位置一目了然,方便今后培育研究。 但扒帶造林所需時間較長,需要經過除草、扒帶、挖草頭、挖穴、下底肥、種植等多道程序,無形中增加了造林成本,對此,我省給予林農每畝200元的財政補助,推動扒帶造林措施的實施。 扒帶造林,更需要人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無法及時返工,如何一方面做好疫情防控,一方面幫助工人盡快返回自己崗位,沙縣國有林場下了不少功夫。 在返崗前,林場針對每個工人14天內的接觸史、健康狀況進行細致排查。林場的外來務工人員都來自大田、尤溪等本地縣市,考慮到公共交通尚未恢復,工人返崗需要包車,林場為此撥出一筆款項,專門給予每個外來務工人員車費補貼,緩解出行壓力。山上作業每天溫差大,工人到崗后,除了每日測體溫、工棚消殺外,林場還特意讓藥店給工人配制感冒藥,保證工人身體健康。 目前,林場已有12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陸續到崗,每天造林綠化工作正有序進行。 (三明日報記者 朱丹宇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