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7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熊明歡 黃雪玲)水里魚翔淺底,岸上丹山秀美,行人言笑晏晏,這是泰寧縣大龍鄉角溪村的一幅“宜業宜居宜游”生態大美圖景。 ![]() 該村位于泰寧縣南部,水域面積達800平方米,庫容量350萬立方米,水流平穩、水質優越,漁業養殖條件得天獨厚。尤其是2001年下游的角溪四級水電站修建后,角溪水域庫灣增多,水域更廣,僅第一級電站內河流就達7.5公里,約1600多畝的水域是良好的漁業養殖區。漁業養殖是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多年來,村干部與村民個體也嘗試著投入資金發展漁業養殖,但因管理不到位及個別人的偷捕、濫捕迫使而擱淺,經濟效益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后來改變原來的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成立漁業合作社,吸引全村106戶村民入股,逐步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入股成立合作社,全村106戶都是“大股東” “入股漁業合作社,'坐著'就能拿錢。我從16年就開始領分紅啦,每年都有1000多元,加上我們夫妻倆在電站務工,生活過得不錯咯!”泰寧縣大龍鄉角溪村貧困戶羅爵長笑著對入戶訪查的扶貧干部說。 ![]() 早在2016年,角溪村借助天然的水資源優勢,成立了漁業合作社。并以戶為單位進行籌資,每戶最高可購買30股,每股500元,采用“村集體+村民”模式共籌集資金103.9萬元建立合作社。其中村民委員會入股26萬元,20萬元作為村財增收項目資金,6萬元作為扶貧專項資金,給全村12戶貧困戶各補助5000元入股,產生的紅利作為一筆收入。 “合作社年捕撈活魚2萬多公斤,均價12元左右,每年賣出去的魚除掉成本以后,給所有的股東每家每戶分紅幾千元。目前,全村106戶農戶全部入股漁業合作社享受分紅,年村財增收2萬余元,同時,漁業合作社還帶動6戶貧困戶就業?!贝甯敝魅螐埥s介紹說。 幾年來,角溪村漁業合作社每年按總股金的15%分紅,全村106戶股民共購買2076股,每股可分紅金額均穩定在75元左右。并以“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變“輸血”為“造血”,既解決了貧困戶持續增收的問題,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創新河道管理模式,成為村民致富“新動能” 換作是以前,角溪村這番生態之美簡直不敢想。正如明溪來角溪村的垂釣愛好者所說,“那時河水質渾濁,垃圾漂浮,電魚、炸魚和偷捕情況時有發生,導致整條河幾乎無魚。” ![]()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2016年3月,大龍鄉黨委、政府結合河長制工作,積極探索創新,在角溪村首創“河長制+合作社”的河道管理模式,通過科學合理的養殖、管護和捕撈來增加村財收入和村民收入,同時也優化了河水水質,改善了農村河道難管理的局面,取得較好的可持續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為村級探索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河道管治新模式。 現如今,走進角溪村河兩岸不時能看見周邊的村民沿著河道休閑散步,家鄉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角溪人選擇了回鄉建設,平靜的小鄉村一下子變的熱鬧了起來。 村副主任張建榮就是眾多返鄉建設人員之一,現43歲的張建榮2015年從新加坡辭職后回到角溪村競選村委會副主任并順利當選,此后幾年里,他與角溪村兩委兢兢業業,傾情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把角溪村從一個偏遠貧困的自然村建設成了現在的以漁業致富聞名的美麗鄉村。 整合現有生態資源,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走綠色發展之路,靠著綠水青山端好手中生態旅游“金飯碗”。隨著生態休閑旅游受廣大旅游愛好者追捧,2019年,大龍鄉政府在角溪村打造起了垂釣基地,吸引了上千名垂釣愛好者慕名而來,不僅為這個偏遠山村注入了“人氣”,還帶動了當地民宿、農家樂等民生事業的蓬勃發展,拓寬了就業渠道,促進了村民增收。 ![]() 與此同時,同年11月,大龍鄉政府在角溪村成功舉辦了“靜心泰寧·醉美大龍”暨首屆“恬逸角溪·閑歸田園”垂釣大賽,來自各地三百余名垂釣高手在此同臺競技,共享垂釣樂趣。不僅如此,還借此契機推出大龍鄉鐵皮石斛、烏鳳雞蛋、五彩米、茶油等優質農特產品展示,吸引了在場群眾爭相體驗購買,進一步提升了“尋找泰味”農特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