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來客人了,小曾還在上網課嗎?”4月16日,又一個周四,高榮帶著記者來到將樂縣光明鎮最偏遠的臺上村村民曾發近家里,熟悉得就像回自己的家。 曾發近今年77歲,患有高血壓,他的愛人則患有糖尿病,兩人都需常年吃藥,唯一的至親孫女去年上了大學。2017年,那是老曾最困難的時候,他家的房子因洪水成了危房,孫女也上了高中,將來還得上大學,費用成了老曾夫妻倆最大的困惱。 為解決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將樂縣打出縣鄉干部“住村工作室”服務機制和兩級干部“雙幫扶”的“組合拳”。也正是在那一年,來自縣委編辦的高榮和鄉里的一名干部共同成為老曾的幫扶責任人,兩人從此結緣。 由于地理環境特殊,洪水導致臺上村出現多處地災點,解決老曾家的住房問題是當務之急。在多方溝通后,村里決定把閑置的村部小樓拿出來,幫扶干部們又忙前忙后,一起幫忙對小樓進行簡單改造,增設了廚房和衛生間。老曾一家3口很快住進了“新家”。 幫扶干部每周一兩次的見面,老曾主動表示想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增收。根據老曾的實際情況,幫扶干部們為老曾爭取來村里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500元;小額貸款貼息每月200元;光伏發電項目分紅每月100元…… “雖然還沒開學,但她都在家里自學,每天準時上課。”老曾夫妻倆去年最愁的一件事就是孫女的讀書問題,辛苦這么多年考上大學,但以家里此前的收入很難讓她上好學。 老曾夫妻倆的煩心事高榮看在眼里,多方打聽后他找到了一個方案給小曾選擇,考公費師范生,免學費,還有生活補助,條件是將來畢業后回鄉任教。后來,小曾不負眾望考上了三明學院。 全村人都為老曾松了一口氣:“這下日子更有盼頭了!”在老曾的眼里,這些外頭來的干部,“雖說非親非故,卻勝似一家人”。剛結束網課下樓的小曾笑著告訴記者:“上學不給家里增加負擔,以后回鄉工作還可以照顧到爺爺奶奶,挺好的。” 而在村干部們看來,縣鄉兩級干部們定期“住村”,在幫扶困難群眾的同時,組建住村工作隊,在村里設立服務辦公場所,既省去了村民們外出辦事的煩惱,同時也“零距離”了解群眾思想動態、困難情況、利益訴求和意見建議,把很多問題解決在一線。 將樂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去年底,將樂完成最后1個貧困村和2戶貧困戶的脫貧摘帽任務。全縣建檔立卡貧困鄉、貧困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3020元增長到2019年13461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3%,居全市第一。 目前,為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將樂縣近2000名縣鄉黨政干部、專業技術人員、經濟能人、黨團志愿者繼續與984戶貧困戶結對幫扶,通過“住村工作室”機制,逐戶逐人把脈問診“查病灶”,對癥下藥“拔窮根”,確保幫扶力度不減,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第一季度共幫扶困難群眾3200人次,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460個。(方煒杭 沙觀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