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思雨 “感覺很特別,和其他地方的土樓土堡不一樣,建筑規模很大。”住在沙縣高橋鎮,剛游覽完水美土堡的朱仕樟說。此前,他剛游玩了小佑山和瑞云山。趁空閑時間,朱仕樟游覽了三沙生態旅游區內一個個景點。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他游客不僅賞玩景點,還做文明的使者,文明旅游已成為一種新風尚。 水美土堡位于沙縣水美村“嶺美乾”盆地,由雙吉、雙興、雙元3座土堡呈“品”字形分布構成,分別建于清道光、咸豐和同治年間,均為水美村里做桂花茶生意的張氏家族族人所建,總建筑面積約12337平方米,是沙縣現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福建省內保存較為完好的閩南式古民居建筑群,也是國內少見的一個地點聚建數座土堡的村落建筑格局。“其他地方都是一個村一座土堡,很少像水美村這樣,一個村好幾座土堡。”沙縣鳳崗街道經濟辦主任張梓鑾介紹。 土堡群中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是雙元堡,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元年。雙元堡外墻厚0.8米,外墻正門一側呈方形,邊上依地勢而建成圓形,四周圍墻高約18米,遠觀感覺氣勢磅礴。正門是花崗巖砌成的圓形拱門,上方刻著“奠厥攸居”4個大字。但大門旁的外墻早已破舊,墻皮脫落, 仿佛告訴世人,它見證了張氏家族一百多年前由鼎盛興旺到沒落沉寂的全過程。 雙元堡內造型豐富,裝飾精致,無論是窗門木雕、柱礎石雕、彩繪天井花臺架等,都體現了當年雙元堡主人的品位和涵養:建筑飛檐翹角,似展翅飛燕,屋脊屋面層層疊疊;木雕石雕彩繪紋樣繁華精美,制作技藝精湛,賞心悅目,具有很高的裝飾性和藝術價值。 與雙元堡相隔不遠,是歷史更為悠久的雙吉堡和雙興堡。雙吉堡建于道光年間,在水美土堡群中歷史最悠久,占地面積最小。與雙元堡隔田相望的是雙興堡,因發生倒塌,現處于修繕階段。“雙興堡計劃于年底修繕好。”張梓鑾說。 在修繕和保護土堡的同時,水美村也在想法設法開發土堡的旅游價值,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現在雙元堡內已開起了農家樂,土堡周圍也在建設農耕文化園、垂釣臺、鄉村民宿等旅游配套項目,打造鄉村休閑觀光采摘業,重新恢復桂花茶產業,吸引更多游客。”張梓鑾介紹。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