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河畔,雙擁花開別樣紅。 三明是著名的老區蘇區,素有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百姓把軍人當親人,官兵把駐地當故鄉,軍地雙方心連心。 至今,三明市已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永安市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四連冠”,泰寧、尤溪、將樂、大田、寧化、沙縣、建寧等7個縣,獲評省級雙擁模范城(縣)稱號。 2016年以來,我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要求,持續深化拓展雙擁共建工作,奏響了軍政軍民團結、軍地融合發展的新樂章。 傾心“雙擁” 夯實創建基礎 “雙擁”之樹長青,得益于我市始終把雙擁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把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機制體制作為推進雙擁工作的重要保障。 歷年來,全市各級把雙擁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市、縣黨委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組長,并納入各級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各級黨委書記黨管武裝工作述職、武委會主任述職的重要內容。 目前,全市各縣(市、區)均配齊雙擁辦工作人員,并建立起46個雙擁成員單位聯絡群,協調解決雙擁問題。市縣鄉村四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已全部設立并掛牌,實現全覆蓋。雙擁工作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4年來,全市投入財政資金4.1億元。 軍政一家親,服務心貼心。每年2月,駐明部隊提出需要地方政府解決的事項,地方政府提出需要部隊支持的事項,根據“雙清單”制度及時完成,并進行情況通報。同時,每年召開市委常委議軍會議、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軍地協調會,協調解決相關問題。 4年來,我市全力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先后配套出臺《關于加強市區駐軍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六條措施》《關于協同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服務的十二條措施》《關于駐三明市區部隊人員住房保障社會化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有效解決官兵關注、期盼的問題。 根植紅色沃土,擦亮“紅色名片”。我市把國防教育和雙擁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一段時間以來,“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團多次應邀晉京赴省宣講,驚心動魄的紅色往事,彰顯了三明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 制定出臺全省首部政府規章《三明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2016年以來,市、縣兩級財政投入1700萬元用于烈士紀念設施建設;全市烈屬、軍屬和退役軍人家庭共懸掛光榮牌6.8萬面,送立功受獎喜報1332人次;在省軍區禮堂上演清唱劇組歌《軍歌嘹亮》等劇作……國防雙擁教育輿論氛圍日益濃厚。 軍民同心 共譜魚水情深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烽火連天的歲月里,三明是中央蘇區“擴紅補給”的重要地區之一,提供了有力的兵源、糧源和財源保障,受到省蘇維埃政府、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多次表揚。當年,寧化縣被譽為中央蘇區“烏克蘭”。 硝煙已逝,精神永存。如今,三明兒女一如既往支持部隊建設改革,協助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合力幫助部隊辦實事、解難事。 三明醫科院、三明教育學院等大中專院校,面向駐明部隊官兵開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舉辦烹飪、醫療等技能培訓班,改善官兵伙食和醫療衛生水平;建立“科技擁軍人才培訓基地”和“擁軍科普教育基地”,培訓官兵1800人次;開設“擁軍書城”“擁軍書庫”,向部隊捐贈圖書2.2萬余冊;創新設立“涉軍維權法律服務站”,開辟法律援助擁軍“綠色通道”……一項項保障舉措,讓每一位駐明官兵,心底油然升起“他鄉似故鄉”的歸屬感。 百姓把軍人當親人,官兵把駐地當故鄉。此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三明各縣(市、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出抗疫倡議書,全市退役軍人紛紛響應,沖鋒在前;4年來,駐明部隊先后出動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參與搶險救災,挽回經濟損失近3.2億元,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老百姓的困難,駐明官兵也深深牽掛。三明軍分區團級以上干部“1+1”結對幫扶21名貧困學生,團級以上單位先后與34個貧困村、120余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4年來,駐市區部隊積極支援蘇區各項事業,受到三明兒女的歡迎和贊譽。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融合一家親。 20年來,我市與海軍“三明艦”共建,持續開展慰問等活動,全力為廣大官兵辦實事、解難事。“三明艦”官兵不辱使命,多次執行重要任務,為三明市增光添彩。如今,“三明艦”成為了三明人民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而三明,成為了全艦官兵的“第二故鄉”。 退伍不褪色 服務鄉村振興 “當我得知自己獲得這份榮譽時,心里感到非常激動,也深感榮幸。”諶根深說,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工作者,他只是做了一些自己該做的事情,卻獲得了這么多人的認可。 諶根深是明溪縣楓溪鄉小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名退伍軍人。去年7月,諶根深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也是三明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退役軍人。 2011年退役后,諶根深回到村里,成立了“兵哥家庭農場”,發展適度規模的煙葉、黑山羊、山地雞等生態種養項目,帶動村民增收。同時還組建了“青年突擊隊”,將部隊所學的本領用于家鄉的建設。多年來,他在鄉村的大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積極為群眾辦實事、好事,帶領村民發展生產致富奔小康。 諶根深是我市退役軍人服務鄉村振興的縮影。一直以來,我市大力宣傳大田、尤溪縣實施“頭雁工程”和“回引工程”做法,鼓勵優秀退役軍人回村任職,引導他們在綜治維穩、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中起示范帶動作用。 “全國最美退役軍人”林上斗1981年入伍,2015年3月,他從原南京軍區空軍某雷達旅旅長崗位退休。經軍地有關部門批準后,帶著黨組織關系回到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 長期的軍旅生涯,培養了林上斗堅韌不拔、雷厲風行的個性。作為半山村村支部書記,林上斗在廣闊的鄉村舞臺,盡心盡責為村民服務,詮釋著“退伍不褪色,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如今,半山村環境變美麗,民風淳樸,田地不荒,旅游興起,村民變股民,錢袋鼓起來了,村莊散發著由外及里的全新魅力。更喜人的是,半山村先后獲得全國首個中華鷺鳥保護地、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縣級先進黨組織等稱號。 一個典型一面旗幟。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諶根深、林上斗等一批雙擁模范的典型引領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全市共有723名退役軍人擔任村居兩委,其中305名擔任村主干。 魚水深情,歷久彌新。當前,全市軍民正持續深入開展“雙擁”創建活動,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幸福的新三明,譜寫更加絢麗的“雙擁”篇章。(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