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興在查看老茶樹 茶園請來”采茶女“ 小溪邊一片老茶園,茶樹高3米多,樹下碎花青影身姿婀娜,琴聲悠悠吹動綠波—— 一群女子或采茶,或身著漢服撫琴、展示茶藝,儼然一幅鄉居茶樂圖。這是大田縣小百合合唱團、茶藝隊,利用假日相約到大田縣廣平鎮西園村樓高山老茶園采風。記者與我市教授級茶葉專家杜起洪等一同去探訪。 “這里的老茶樹是我們祖上種的,最老的可能有上百年。”向導陳岳輝說,西園村姓陳的只有他一家,來自上杭縣南陽鎮。 四片老茶園 廣平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8座,樓高山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羅高山,位于莆炎高速文筆峰隧道口右側。 順著林業路步行近1個小時,看見一個土墻木屋,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園大隊墾植茶園臨時駐地遺址,分岔路往右邊行進約五六十米,左側小溪邊,有一片當年種植的水仙茶(海拔845米),面積約半畝,單行叢栽,種植規格大多為1.2米×1.6米。選最大的2叢測量,一叢主干近地直徑20厘米,樹高2.6米,樹幅3.14米×4.04米;另一叢主干近地直徑約28厘米(似兩棵并長),樹高3.8米,樹幅3.7米×3.6米。茶園附近,雜木、竹林、草叢混生,也依稀可見有其他品種的小茶樹,當屬于拋荒茶的遺跡。 返回分岔口,向右邊上行約半個小時,眼前展現出一片較為平坦的場地,這是陳家從上杭遷來第一代的住址,現在陳岳輝的父親陳復興在這做筍干。往左邊上方順溪而上,有一條帶狀水仙茶園,這里海拔968米,有三四個平臺,平臺階梯式相接,總長約150米,臺面寬3至10米不等,這時的茶樹新梢大多長至1芽2葉,種植規格有序,樹高大多在3米以上,叢與叢之間在1.2米—1.8米左右,條栽。有一叢7個主枝直立,直徑都在5厘米以上,最粗的8厘米。大棵茶樹的分枝部位均較高,下部無枝梢芽葉,只有在樹冠中上部的分枝才有新梢。茶園的內壁上和靠外的溪邊有棕櫚樹,高者近8米,“這應是陳家前人種植藍靛作物后期又間作棕櫚樹留下的?!?陳復興說。 順小溪繼續上行約15分鐘,跨過小溪向山邊上行幾十米,又見小垅地里有一片水仙茶樹(海拔約1000米處),面積估計不足半畝。較大的一叢徑粗18厘米,距地20厘米以上位置有4個分主干,其中距地約40厘米處的主干直徑11厘米,樹垂直高4.1米,樹幅很大,東西樹幅6.4米,南北樹幅5.2米。 從樹的直徑看,這三片茶園樹齡相近,在50年以內。 “還有一片茶園,樹更大,更老?!标悘团d說。 從筍場往右邊順溪上行10來分鐘,路上毛竹林中可見不少小茶樹,屬荒野茶,穿過毛竹林,也有一片相對較老的茶樹,上面幾畦為水仙品種,下面幾畦為菜茶類。山邊海拔957米處有一最大的老樅,基部圍徑85厘米,系兩株合一叢,兩株圍徑分別為66厘米和40厘米,大株直徑為25厘米,樹高5.1米,樹幅東北至西南向6.46米,東南至西北向4.5米。 這片茶樹,大多枝干披滿了青苔、地衣,有些樹叢中心主干枯死,從基部再生長出多個枝干成為新主干;但也有可能是同時生長的多個直立主干,而長在中間位置的主干枯死,所以樹齡就難以界定。杜起洪說,如屬前者,可能樹齡有上百年,如屬于后者,樹齡也應在50年以內。 陳復興則說,除了第一個點是上世紀70年代末種的外,其他幾片茶園茶樹他小時候記事起就有了,有的老茶樹更早,是他父親的先輩種的。陳復興今年67歲,他父親2013年過世,享年91歲。按此推算,這里最老的茶樹達上百年,不少老茶樹至少也有六七十年以上。 園中茶葉均為大葉類,葉質厚、硬,老葉葉面微隆,葉緣有微波紋,嫩葉平、深綠、光澤感強,葉尖漸尖或急尖,葉齒較淺或中等密度。 杜起洪說,水仙屬于較高大的半喬木型,遲芽種,主干較直立,分枝較稀,葉片較長,芽頭較重,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含量很高。 客家藍客種下的茶 這幾片茶園里,一層層平臺地用石頭壘起,沿著山坳水溝邊延伸,多者有十幾層。 “這一層層平臺地,最早是我們客家人種藍靛作物壘出來的。”陳復興說。 陳氏來自上杭縣南洋鎮,第24代來到大田種植藍靛,至今已是31代人。早先是墾地種植,先用石頭搭好臺基,扒下山上肥厚的表土種植藍靛,但一般種幾年土地肥力就不行了,產量低,只好改種茶葉,旁邊還種棕櫚樹,采棕毛賣。 在這荒山野嶺墾荒,生活艱辛,當時時局動蕩,匪患猖獗,沒有點本事哪能行?陳岳輝說,陳家祖上會武功。他曾祖母會功夫,當時來了土匪,把豬掠走,陳家三妯娌發現后,帶著木棒攔住路口,土匪見不好惹,就提出讓陳家女人煮點東西吃。曾祖母到谷倉取米,只用單手拎下裝滿米的籮筐,取了米,再單手放回倉里,匪徒見了,知道利害,連忙飯也沒吃就逃走。靠著勤勞,靠著好功夫,陳家在西園扎下了根。 記者近幾年走訪大田縣廣平鎮北洋崎、三元區中村鄉大焙坑,發現當地都散布著像上杭陳氏這樣種藍靛、種茶的客家人。陳復興說,上世紀60年代,他十來歲,跟著父親走北洋崎或石馬岬去賣山貨,一路上都有客家鄉親。去年三元、大田一帶的客家人在中村鄉杜水村蓋了聯絡站,相互聯誼。 讓老茶成為新名片 《大田縣志》載:“茶產虎鼻崎者佳,可以療病。他產為土茶?!薄安?,多種。有水仙最佳,甚少。田民所飲者,多山茶?!?/p> 樓高山的老茶也能治病。陳復興說,這茶能治拉肚子,抓一把煮來喝,有效果。 原來,這山上到處是茶園,后來荒廢了,大多改種竹子。退休后,陳復興回到家鄉種竹,制作筍干賣。近些年他雇人采老樅水仙茶的新梢,請當地制茶師制成紅茶?!八刹璋l芽遲,在高山種的,春來新梢剛長到1芽1至2葉,就可避過倒春寒凍害,一年只采一次,一般‘五一’節時采。葉片肥厚,耐泡,好入口,不會麻、澀。” “這是老樅水仙,更適合制巖茶。”杜起洪說。 如何讓樓高山水仙老茶成為西園村的一張名片?陳岳輝不僅向茶葉專家請教,還請來當地音樂人、茶藝師、攝影家,希望共同泡好這道百年的老茶。(本報記者 王長達)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