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合歡鉆研黑木耳種植技術。 ●三明日報尤溪記者站 陳杰 通訊員 肖麗娜 文/圖 6月29日一大早,尤溪縣溪尾鄉埔寧村61歲的村民蔡合歡就趕著出門了,他每天都要花費1個多小時巡查1公里左右的河道,細心清理垃圾,事事記錄,拍照反饋。 “鄉里安排的河道專管員工作,讓我多了一份穩定收入。”今年,通過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政策,蔡合歡成為了村里的一名河道專管員。 蔡合歡是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常年臥病在床,37歲的兒子患有聽力障礙,自己也患有心臟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全家僅靠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金艱難度日。 “2016年夏天,第一次上門走訪時,看到這個家庭的狀況我們十分痛心。”蔡合歡的幫扶責任人林昭豐說,首先幫助解決的就是蔡合歡一家看病難的問題,扶貧工作組第一時間聯系鄉鎮衛生院,組織家庭簽約醫生,每月定期上門為他們做身體檢查。 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如何讓這個家庭維持生計、增加收入? 最初,扶貧工作組通過了解得知,蔡合歡曾從事過養豬行業,就幫他申請了3萬元小額貸,以及省里的扶持資金,幫助建起豬圈,助力他發展生豬養殖。起初生豬養殖一帆風順,2016年12月,這個家庭實現了脫貧。但天有不測風云,2018年受非洲豬瘟影響,蔡合歡家的40多頭豬全部停養,致富不成還差點返貧。 遭遇挫折后蔡合歡沒有放棄,在扶貧工作組的引導下,他將目光轉向了養鴨和黑木耳種植。 “去年養鴨成效不錯。”蔡合歡說,有了畜牧站工作人員的技術指導,他每天都把鴨群趕到離家較近的山泉水邊,進行自由放養,養出的鴨子肉質更加鮮美,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去年養的300多只鴨子,每只可售價60多元。 “今年還入股了村里的食用菌合作社,這幾天合作社的黑木耳就要開始種植,相信新的合作模式會有更好的效益。”蔡合歡介紹,今年是他種植黑木耳的第二年。去年,扶貧工作組幫他申請了1萬元的中央扶貧資金種植黑木耳,今年,為幫助他減輕風險,增加收入,扶貧工作組又幫助他申請了3450元中央扶貧資金和省級扶貧資金入股了村里的食用菌合作社。 “現在我只需要參與種植,技術管理都不用愁,每年都有分紅。”蔡合歡笑著說,他還算了一筆賬,去年多種收入加起來,家里總收入有6.94萬元。 憑借踏實肯干,扶貧工作組還盡可能地幫助蔡合歡通過“兼職”增收。如村里給他推薦了“打酒”的手藝活(這是紅曲酒釀制的步驟之一,通過在布袋中裝入發酵好的酒曲,將酒液壓制出來的工序)。今年春節前后,周邊村的幾個釀酒戶都邀請他幫忙“打酒”,光靠幫助村民“打酒”,蔡合歡收入了3000多元。 “我們以扶志為基礎,因戶施策,因人施法,幫助每個貧困戶都制定兩三個發展項目。”溪尾鄉扶貧辦主任姜利材說,多一個發展項目就能夠給予貧困戶多一份保障。 在扶貧工作組的介紹下,蔡合歡的兒子也在10多公里外的溪尾鄉九峰村養豬合作社謀得一份工作。“看看今年還能不能多做些事,準備攢錢給兒子娶媳婦。”蔡合歡認為,只要肯努力,生活一定有希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