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落差近700米的10717畝梯田分布在坡度15度至75度之間的高山上。 盛楊泳 攝 東南網9月21日訊(通訊員 陳金華 陳增偉 吳學生)9月,秋收的季節。在三明尤溪縣聯合鎮,層層疊疊的梯田,如天梯凌空,直通天際;金燦燦的水稻更似閃閃的鏡面,熠熠生輝。 尤溪縣聯合梯田,開墾始于唐代開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最高海拔900多米、最低海拔260米、垂直落差近700米的10717畝梯田,分布在坡度15度至75度之間的高山上,綿延聯合鎮整個片區八個行政村,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和漫漫云海的覆蓋下,構成一幅神奇壯麗的景觀。2018年,尤溪縣聯合梯田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金燦燦的稻谷,給聯合梯田的種植戶帶來新的希望。 盛楊泳 攝 “聯合梯田共有260多戶種植戶,以前,每畝產值不到1400元,總產值也僅有1500萬元左右,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梯田線條雖然好看,但耕作難、收入低、強度高,每年鎮里為了防止拋荒而費盡了腦筋。”尤溪縣聯合鎮黨委書記陳祥耀介紹。 把糧食產能保護好,把藏糧于地戰略實施好,是落實“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的關鍵。今年,尤溪縣圍繞聯合梯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金字招牌,毫不松懈地抓好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成功實現聯合梯田“三級跳”。 9月的豐收季節,聯合梯田正在利用收割機收割稻谷 盛楊泳 攝 第一跳:集體合作耕地保護問題徹底解決 “今年,我們又大獲豐收,每畝可增加收入200多元。”正在田間地頭組織收割的福建省尤溪縣聯合鎮水稻種植戶林直根高興地說。 在“第一跳”中,聯合鎮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將零散的耕地資源集中起來,實現土地整村流轉,集體合作連片開發和保護梯田。 這種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種植與經營模式,不僅解決了個體耕種效益低問題,還保證了耕地有人種,稻谷品質明顯提升,銷售渠道有效打開。今年,畝產平均干糧由去年的490公斤提高到510公斤;平均每公斤3.2元的收購價格,更是比去年提高了近1元。全年,全鎮僅水稻種植就可增加收入600多萬元。 包世楷,是當地的種植大戶。去年,他通過合作社租賃了1000畝的梯田,今年又增加了360多畝。糧食品質的提高和市場銷售渠道的打開,讓他全年的收入增加了近30萬元。 疫情不僅沒有對聯合梯田造成影響,還豐產增收。 陳金華 攝 第二跳:云端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一步 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推進社會經濟發展中,尤溪聯合梯田通過云端農業種植模式,完成了它在逆境中華麗的“第二跳”。 該縣農業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安裝物聯網監控攝像頭,種植戶只要通過手機APP可視化平臺,就能把現場生產場景實時傳送到后方的農業、氣象等專家,在線上指導農民施肥、噴灌、除蟲等操作。 同時,他們還通過微型農機等設備,來降低勞動強度;通過網絡帶貨直播,來解決銷售問題。 數字化的農業種植模式,今年的疫情不僅沒有對聯合梯田造成影響,還激發了聯合梯田向現代農業又邁進了一步。 當地供電部門員工正在田間地頭安裝物聯網監控攝像頭配套電源。 陳金華 攝 第三跳:產業多元化發展鄉美民富 依托梯田,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增加附加值,這是聯合梯田的“第三跳”。 在聯合鎮,錦繡梯田、小禾休閑農莊等一批優質旅游項目的開發,為周邊村民提供了300多個的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奔小康。引進的黃金柚、水蜜桃等水果種植和加工,也給該鎮每年帶來近1500萬元的增收。 “我是一名在聯合鎮土生土長的供電所員工,見證了聯合梯田的變化和發展。之前,老鄉們覺得種地不劃算,都打算外出務工;村民們的用能也基本都是依靠上山砍柴,不僅影響環境,而且還不夠穩定。”尤溪縣供電公司聯合供電所所長陳儀熀說。 他們以電能替代的方式,“整村整線整臺區”地實施電網升級改造,之前燒柴火、用煤球的炊煙繚繞場景再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全電廚房、民宿全電供能、糧食制種全電烘烤。 如今,每年梯田接待各地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約3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3000萬元;農家樂和民宿接待夜游客近萬人,戶均營業額也有20萬元左右。 通過“三級跳”,村民們又都陸續返鄉種植與創業,保護耕地、糧食安全等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不僅村民富了,鄉村也美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