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阿泉在縫衣服。 鄒曉紅 羅超旻 文/圖 出生在農村,小時候因為一次意外,從高處摔下造成脊椎損壞,讓他一生與長高和健步如飛無緣,直到成年了也只有1米2的個子,身體的缺憾讓他的童年承受了不該有的生命之重。他是鄧阿泉,今年53歲,在沙縣步行街背后的住宅區樓下開了一家不足6平方米的裁縫店,憑借自己的手藝,用堅強與樂觀書寫精彩人生。 不足6平方米的裁縫店 坎坷磨練堅強意志 瘦削的臉龐沉淀著一縷歲月滄桑的痕跡,淡定的眼神透著一股堅毅的力量,溫和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風……這是鄧阿泉給人的第一印象。 1986年,19歲的鄧阿泉在沙縣的一位福州籍裁縫師傅店里當學徒,量身、畫線、裁剪、鎖邊、縫紉、訂扣、熨烙,每一個工序都要按師傅的要求去做,如果沒做好就要挨罵,有時還要返工,那時的他晚上經常躲在被窩里偷偷地哭。正是師傅這樣嚴格要求,讓鄧阿泉至今秉承著嚴謹、認真、細致的做事風格。 一年后,20歲的鄧阿泉在沙縣老百貨后面的自家房子開了一間裁縫店。方方正正的布料經過他的剪刀揮幾揮,準能剪出合體的款式,雖然年輕,但憑著師傅送給自己的一把剪刀和精湛的手藝,讓他在沙縣立了足。2000年老百貨拆遷后,鄧阿泉就搬到了步行街安置樓,利用自家的柴禾間開了現在的裁縫店,一直到現在。 每天早上8點多一開門,顧客紛至沓來,說款式、再量身或是拿著需要裁剪的衣褲。因為是手工活,鄧阿泉需要一件件做,許多顧客就在門口等著。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有的老顧客還會幫他拆衣服的線頭。夏天屋內炎熱,一天下來,阿泉的身上起了一層痱子,往往是這層痱子還沒全消褪下去,另一層痱子又長出來…… 說起當年開店的情景,鄧阿泉歷歷在目。 在上世紀80年代,鄧阿泉屬于靠著手藝“發家”的手藝人。“當時來做衣服褲子要么是生意人,要么就是在單位上班的公職人員。”鄧阿泉說,那個時代的衣服,大家很注重款式,喇叭褲、飄逸長裙、白襯衫備受青睞。由于做工細致、認真,又善于按照顧客體型做修改,許多老顧客都愿意來這里。 對鄧阿泉來說,最得意的手藝還是做褲子,無論是西褲還是休閑褲,褲襠、臀腰不僅讓人穿著舒服,還顯得挺拔、飄逸。早在10多年前,那時候沒有網購平臺,鄧阿泉就是沙縣做褲子做得最好的裁縫,每天來量身做褲子的人不計其數。提起這些,他一臉的驕傲。 師傅當年送的剪刀 闖出裁剪一片天 在狹小的空間里,鄧阿泉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為自己和12歲的女兒討生活。這幾年,受電商的影響,生意不如從前,但他的手藝依然名聲在外:一眼就能看出每個人的身體尺寸,記下顧客的碼數,等顧客再回頭時,都不需要再量身。由于技術高超、衣物貼身、服務周到,一批雷打不動的老顧客每個月要來店里好幾次。 90年代,沙縣外出做小吃的人很多,鄧阿泉也開始心動了。于是關閉了裁縫店,跟著別人去河南鄭州闖蕩,他也是最早一批到鄭州做小吃的沙縣人。遺憾的是,5年里他并沒有賺到錢,反而將自己做裁縫多年辛苦積攢下的錢賠了個精光,這對他打擊不小。 “不是所有人都能掙大錢,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這段經歷讓鄧阿泉明白了這個道理。隨后,他重拾信心回到沙縣,守著自己的裁縫店。店里有一把陪伴鄧阿泉30多年的剪刀,是當年師傅送的,每次拿起它,仿佛師傅的話語在耳邊響起: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回沙縣后,鄧阿泉很快就結婚生子,但由于一些原因,7年后,這段婚姻最終以結束告終,留下了一個女兒。從女兒出生起,鄧阿泉又當爹又當娘。“那時候很辛苦,我要照顧她,又要打理裁縫店。現在她上小學了,個子都比我高了,平時也能照顧自己,還常常幫我做家務活。”女兒是鄧阿泉堅持下來的希望,每天那么辛苦賺錢,就是為了把女兒撫養長大,給她更好的生活環境。 鄧阿泉一直有個愿望,就是開一個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多年前,三明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老師看中了他的手藝,幫他申請了免費學習的機會。可惜的是,那時候女兒太小沒人照顧,鄧阿泉只能放棄。雖然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但他心中仍然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為自己找個伴,也為了彌補女兒缺失的母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