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2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劉涵 伍文輝)對于清流縣溫郊鄉桐坑村10歲孩子黃子凌來說:父親病逝,母親改嫁,姐姐還未成年,奶奶戶口落在外縣,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黃子凌一家遇到的困難,牽動著黨委、政府的心。當地扶貧部門摸底時將黃子凌和姐姐識別為相對貧困戶,通過多次協調將奶奶戶口遷到黃子凌戶上,一家人每月可領取低保金1040元,奶奶還有城鄉居民養老金,姐弟倆拿到去年教育助學金3600元,生活迎來了新轉機。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去年以來,三明市堅持“超前探索、重點突破、地方為主、先行先試”原則,圍繞農村低收入家庭、高支出型家庭,以清流、建寧、泰寧、將樂等4個縣為試點,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相對貧困家庭精準幫扶,著力解決農村相對困難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加快小康“夾心層”脫貧致富步伐,探索形成了農村相對貧困家庭“239”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即“兩類困難家庭認定、三步識別程序、九種幫扶措施”。 今年7月,這一機制在全市推廣,目前像黃子凌這樣受益的困難群眾有943戶、2640人。 明確認定標準,突出“兩類人群” 三明市實施農村相對貧困家庭“239”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前提是要精準識別幫扶對象。 三明市將農村低收入型和農村支出型困難家庭識別為農村相對貧困家庭,即除2016年初“回頭看”后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外,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本地低保標準1.3倍的農村家庭;其次是家庭成員中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等導致家庭支出較大,且扣除重大支出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農村家庭。 規范識別程序,突出“三步審核” 摸清了幫扶對象,要規范識別程序。 泰寧縣朱口鎮寨色村村民馮作秦,妻子智力二級殘疾,孩子在讀初中,生活困難。 得知幫扶政策后,馮作秦向村委會遞交了書面申請。經過村委會、鄉鎮(街道)、縣級扶貧辦審核并公告后,馮作秦被確認為農村相對貧困人口。 2019年11月,經過申請、審核和公示“三步工作法”,馮作秦一家被納入相對貧困戶進行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識別農村相對貧困戶943戶2640人,正在比對識別6000余人。 落實分類幫扶,突出“九種舉措” 缺什么,補什么。在精準識別基礎上,三明市由扶貧辦實施綜合管理,各相關部門立足部門職能,大力實施就業、產業、金融等九種幫扶舉措。 去年,將樂縣白蓮鎮大里村相對貧困戶溫文亮,獲得產業發展資金補助3000元,通過種植水稻、花生等農作物,實現增收4000元。同時,扶貧干部幫助介紹溫文亮就近到水泥廠、碾米廠打零工,年增加收入2萬元。目前,溫文亮一家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人均年收入達7500元。 溫文亮只是眾多受益者之一。三明市對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農家樂”、林下經濟等項目的農村相對貧困家庭,提供產業發展資金補助,對有就業意愿的相對貧困家庭勞動力,每年至少推送2次以上適合就業的崗位信息,并通過實施家門口扶貧就業工程,常態化組織公益性崗位開發,確保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愿的相對貧困勞動力實現全面就業。 織密教育、醫療、住房安全保障網,補齊“三保障”短板弱項。 在三明,學前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階段相對困難家庭,可以享受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政策。普通高中教育階段,按每年不高于1600元學雜費、3000元國家助學金予以資助。 “有了這筆醫療補助金,家里負擔輕多了。”去年,將樂縣光明鎮光明村余秀英通過醫療補助,拿到了10723元醫療補助金,有效緩解了醫療負擔重問題。 在醫療幫扶上,三明市針對相對貧困人口患病住院群眾,實施第三次精準補助后再對自費醫療費用按50%給予補助政策,最高補助不超3萬元。 眾人拾柴火焰高。三明市采用結對幫扶、綜合保障、社會幫扶等措施,助推形成幫扶合力。 三明市開展結對幫扶,建立黨員干部、專業技術人員與農村相對貧困家庭“點對點”“一對一”“多對一”等多形式的結對幫扶模式,每戶相對貧困戶派1名干部結對幫扶。 在綜合保障上,對無勞動能力的相對貧困對象,進一步強化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確保應保盡保。同時,鼓勵和支持各地對符合條件的農村相對貧困人口由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 開展農村相對貧困家庭精準幫扶需要資金保障。三明市加大統籌力度,實行專項管理,將中央財政、省財政下達三明扶貧改革試驗區的資金,拿出50%用于農村相對貧困家庭精準幫扶。2020年,全市已安排相對貧困家庭幫扶資金2100萬元。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使用專項幫扶資金600多萬元,帶動發展產業588戶、落實醫療救助274人次、進行教育資助248人次、兌現住房安全保障政策12戶。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