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黨建服務網與三明市社區服務網“雙網融合”,破解專業性服務與社會化服務之間溝通不靈、共享不足、資源受限等“中梗塞”矛盾,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以人為本,合力為社區人民提供足不出戶“普遍+專業”的“幸福100”10項新服務,提高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東南網11月10日訊(通訊員 吳學生 陳金華)11月10日,在三明市東安社區,一場以供電黨建服務網與社區服務網“雙網融合”為主題的落地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國網三明供電公司“光明先鋒”共產黨員服務隊和三明市東安社區的工作人員為社區年近七旬的林銓妹、鄭建國、歐麗娜等孤寡老人,送去米、油、蔬菜等生活用品,并義務更換家中老舊的臺燈用電插座、整理內部散落的用電線路,讓老人們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兒女般的“幸福100”貼心服務。 落地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唐偉 攝 活動中,還發布了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黨建服務網和社區服務網“雙網融合”的十項服務舉措;組織以國網三明供電公司、三明市東安社區居民為主要力量的義務獻血活動;在三明市市直機關黨工委領導、三明市其他11個社區負責人等見證下,東安社區和國網三明供電公司的“黨建服務網實踐基地”揭牌;一根由于歷史原因、位于行道上的電力拉線被遷移;30余名的電網志工和社區工作者對社區衛生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清整…… 安裝24個樓道“做好電力先行官、架起黨群連心橋”告知牌。唐偉 攝 三明市市直機關黨工委書記龔其明表示,由國網三明供電公司主導的供電黨建服務網與社區服務網“雙網融合”機制,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實踐,是供電企業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又一創新。 據了解,以往供電企業、社區(居委會)在服務社區群眾中,經常存在各自為陣的局面,彼此缺乏太多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以共產黨員服務隊為主的供電企業由于對社區居民情況掌握不足,難以將服務真正意義地延伸至“燈頭”、到“家中”,而社區由于人力資源受限和專業性不夠,也難以將社區的公用用電設施配套建設做到盡善盡美,特別是屬于社區、居民產權內的用電設施的運行與維護服務,面對群眾的咨詢或求救,基本無法第一時間答復和解決。 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在東安社區組織義務獻血活動。唐偉 攝 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黨建部副主任黃興柏介紹,供電黨建服務網與社區服務網“雙網融合”機制,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將供電專業服務滲透到社區服務中,在組織、隊伍、機制上進行高度融合、優勢互補的產物。組建供電黨建服務網時,將黨員干部隊伍有機融合到原有客戶服務隊伍中,構建起金字塔式的黨建網格服務體系。供電黨建服務網與社區服務網建立“一對一”的共建、共享、共服關系,做到每個社區都有一名供電黨支部書記、一名格長、若干名黨員(員工)為其提供“融合”式服務支撐,雙方合力為社區百姓提供“幸福100”服務。 “‘雙網融合’不僅讓我們社區用電更加有保障、辦電更加方便,尤其對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五保戶等這些特殊群體的服務,有供電力量的補充和后援,徹底解決了我們社區人力不足、專業性不強的難題。”東安社區主任何笑愛說。 記者從活動現場還了解到,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黨建服務網和社區服務網的“雙網融合”,將在十個方面為社區群眾提供新服務,著力讓人民生活更美好。一是共享社區(鄉村)便民服務點,方便居民(村民)辦理用電業務;二是開展黨員“亮燈”行動,助力社區(鄉村)公共衛生環境治理;三是共同組建共產黨員服務隊,開展愛老敬老、扶貧濟困志愿服務;四是聘請新時代“人民滿意供電單位”社區(鄉村)監督員,持續提升供電服務品質;五是聘請社區(鄉村)供電服務聯絡員,及時響應用電訴求,打造客戶關系提升平臺;六是推動“煤改電”“綠色廚房”等技術運用,助力惠農富民;七是提供電力增值和用電延伸服務,定期開展社區(鄉村)居民安全用電進行檢查和能效診斷;八是打造電力宣傳窗口,開展用電政策、用電安全、用電信息宣傳;九是開展協作共建,協調用電糾紛,共筑和諧用電環境;十是建立定期會商機制,不斷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