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近期,東南網聯合三明市文旅局開展“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文旅扶貧看三明采訪活動,陸續深入12個縣(市、區),聚焦三明文旅扶貧工作的特色和效果,把經驗和成效總結出來、宣傳出去,助推當地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超越。本期,東南網記者繼續帶大家走進尤溪桂峰村。 桂峰夜景。尤溪縣文體和旅游局 供圖 東南網12月19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近年來,桂峰村以‘我家在景區’為目標,全力打造‘景家一體化’產業融合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既美化村容村貌,又通過旅游聚集了人氣,實現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發展。日前,國家文旅部正式公布尤溪縣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我們將借助這一契機,充分挖掘桂峰區域特色資源,按照差異化發展的原則,加快推進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村財增收,村民致富。”12月14日,三明市尤溪縣桂峰村村主任蔡華日高興地對記者說道。 桂峰村位于尤溪縣洋中鎮,它曾經是繁華的交通要道,有“山中理窟”之稱、“云霞仙境”之譽。桂峰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四周群山環抱,云霧縈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走進桂峰村,一路古意濃濃,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碑刻、古民居,滿目皆古,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堪稱“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 然而,早些年,村民主要依靠農業和林業創收,收入普遍不高,青壯年則大多外出務工。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成為了擺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桂峰曬秋節。尤溪縣文體和旅游局 供圖 近年來,桂峰村立足本地實際,提出要把古村落建成旅游景區的發展思路,加強文旅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自然風光、傳統民俗等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民宿、庭院經濟等鄉村旅游業態,舉辦曬秋、村跑、傳統民俗活動等,通過“旅游+文化”,走出了一條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盤活資源,融合發展。改造11.6公里的洋桂線、新建2000平方米接駁停車場和小車停車場、推進生活污水管網提升、開展飲用水水源頭治理和管網更替、新建改造4處星級旅游公廁、安裝1500盞夜景光能燈籠;將全村39座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逐步分期開展保護性修繕;翻新桂峰村原小學教學樓,整合專題陳列館、民俗館、手工作坊等傳統文化場館,建設可同時容納200人的集中食宿、會議、寫生、攝影等為一體的研學旅行教育實踐基地。同時,實施招商引資項目,引入相關企業打造生態園區、桂峰玫瑰種植產業園等等,使得鄉村風貌煥然一新,生態休閑、綠色餐飲等項目讓游人游興未盡,流連忘返。 旅游助推鄉村振興,整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峰黃酒”、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峰麥芽糖制作工藝”等當地非物質文化產業,打造“非物質文化傳習街”的文化街巷;舉辦桂峰蔡氏祭祖大典活動和春節迎竹蛇燈、桂峰“古村風情”攝影展、桂峰曬秋節、“曬族譜,傳祖訓”儀式等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充滿魅力的桂峰吸引游客接踵而至,周末、節假日游客更是絡繹不絕。 桂峰村鄉村游吸引眾多游客。尤溪縣文體和旅游局 供圖 為了進一步推動桂峰村發展鄉村旅游,尤溪縣文體和旅游局精心指導景區項目建設,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積極協助向上爭取資金支持。幾年來,爭取補助2400多萬元,完善旅游設施建設,同時加大旅游宣傳營銷,提升桂峰村的知名度。 “原來村子留不住人才,現在發展旅游之后,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留下來自主創業。”村主任蔡華日說。目前,在返鄉能人的帶動下,許多村民紛紛辦起了民宿,節假日期間普遍都能達到滿房效果。 近年來,桂峰村不僅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還先后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等多項榮譽稱號。2014年,全村貧困戶通過旅游產業發展,全部實現脫貧。 桂峰街景。尤溪縣文體和旅游局 供圖 旅游產業發展了,村民獲益良多。68歲的周扣女就是其中一位。她的丈夫因中風殘疾長期臥床,兒子40多歲至今還未成家,靠為食雜店拉貨為生,家庭生活困難。自從村里搞起了旅游,周阿姨就在村口賣起了炸油餅,平均一個月也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門口我就能有錢掙,減輕了不少家庭負擔,挺好。”周阿姨高興地說。 通過多渠道發展旅游產業,今年1月-11月,全村接待旅游人數達3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000萬元,人均旅游收入突破9000元。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不僅促進特色產業發展,還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村主任蔡華日期待滿滿。他表示,下一步,桂峰村還將在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招商、旅游宣傳上持續發力,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實現村美人富日子甜。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