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陳 睿 駱志雄 一月,寒意正濃。寧化北山革命紀念園內,市政協委員、寧化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張坤明正在指導同事們拍攝、收集紅色文化素材。 “身為寧化人,我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做好紅色文化的收集整理、保護傳承等工作,是一個媒體人的責任和義務。”張坤明說。 去年初,由寧化縣委宣傳部、寧化縣融媒體中心攝制的寧化本土原創微電影《風展紅旗如畫》,在央視新聞移動網上線后,點擊量突破1010萬+,刷爆朋友圈,反響熱烈。 “這部微電影能夠走紅網絡,是必然的,因為寧化自帶紅色文化基因。”張坤明說。寧化是“中央蘇區烏克蘭”,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紅色歷史厚重,現已發現的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共有66處。 工作中,張坤明一直注意收集和保護紅色文化資料。融媒體中心資料庫里有一個專屬文件夾,分門別類地存放著他與同事們采訪過的寧化紅色文化素材,張坤明對寧化紅色資源的分布情況了然于胸。 豐富的紅色資源,讓微電影拍攝頗為順利。僅一個多星期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拍攝。小成本制作,非專業演員出演紅軍戰士、當地百姓,影片中的角色都由百姓、學生和工作人員客串出演。 鳳凰山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石壁陳塘紅軍第四醫院原址、泉上土堡戰役指揮部舊址、湖村鎮陳家村原東方軍指揮部……到哪里取景最能體現寧化的紅色文化,如何拍攝才最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結合故事脈絡,張坤明和同事們放棄休息時間,細細梳理每一處紅色遺跡遺址。 寧化子弟兵踏上征程的場景在哪里拍好?張坤明脫口而出:到湖村鎮蛟龍小鎮旁的松樹林中取景。到了取景地,果然拍出了意境。 身為寧化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張坤明創新紅色文化融媒體傳播,打造紅色文化宣傳陣地,創作了一批具有新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創建紅色文化電影視頻講解網站,開辟網絡式“百家講壇”講解寧化蘇區紅色文化……為受眾奉上豐富的精神食糧,擴大寧化紅色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紅色基因傳承。 張坤明是紅色文化的優秀傳播者,曾獲“首屆福建省十佳縣域青年電視工作者”提名獎,撰寫的《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探究》獲福建省廣播電視優秀論文二等獎,26件新聞作品獲得省市各類新聞獎。 任第十屆市政協委員后,他撰寫了《如何保護紅色文化遺址的建議》等提案,得到有關部門的及時答復和辦理,為寧化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盡了自己的一份力。看到紅色文化遺址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修繕,張坤明打心眼里高興,但與其他地市相比,他又認為,在紅色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兩會即將召開,張坤明表示,將立足本職工作,準備提交《發揮融媒手段 創新履職方式》的提案,就如何進一步推動做好融媒體時代的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為人們了解紅色文化提供便利,實現宣傳平臺與群眾的“一鍵相連”等話題,與委員們一同探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