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22日訊(通訊員 樂欣媛)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如何深入持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十四五”開局之年,興業銀行提早謀篇布局,近日出臺《興業銀行關于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繪制出該行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規劃圖”和“路線圖”。 《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確定了該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總體要求與目標方向,要求舉全集團之力堅定不移推動脫貧地區發展與群眾生活改善,探索具有興業特色的金融服務模式,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意見》提出,在全面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的同時,將其作為推動自身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政策要求,堅決執行目標不變、政策不變、隊伍不變、考核不變“四個不變”的公開承諾,推動脫貧地區經濟活力與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與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持續改善。 結合興業銀行發展戰略、業務特色,《意見》謀劃了七個“+”的差異化工作舉措,為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劃定了“施工圖”。 通過“區域+產業”,加大對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的規劃部署、基礎設施的融資支持、農民工密集用工企業的服務對接、現代農業發展的配套支持,促進農業旅游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支持脫貧地區產業“百花齊放”,變“輸血”為“造血”,持續推進“銀行+保險+期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逐步推進脫貧地區產業壯大與人口增收互促共贏。 通過“線下+線上”,進一步加大線上產品創新,并通過線上線下產品的有機融合與推廣運用,綜合運用“興業普惠貸”“工業廠房貸”“稅易融”等普惠小微特色產品,積極提高首貸戶、信用類貸款占比,提供靈活多樣的抵押方式,有效提升脫貧地區的融資效率,提升脫貧地區融資質效。 通過“綠色+普惠”,充分發揮興業銀行在綠色金融業務的專業優勢和領先優勢,推動與脫貧人口占比較大的省區綠色金融戰略合作協議落地,加大重點項目綠色支持,通過綠色項目聯結貧困人口,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推動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優勢,促進普惠小微企業的生產發展與就業提升,為脫貧地區“點綠成金”, 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通過“互聯網+平臺”,充分運用該行信息科技優勢,通過銀銀平臺中小銀行合作、電商平臺“興公益”專區、“興動商城”等,增加對脫貧地區的金融供給與消費幫扶,讓“財”進得來,讓“貨”出得去,延伸服務區域,拓寬幫扶渠道。 通過“扶智+扶志”,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統籌全行掛鉤幫扶工作,在從脫貧之日起5年過渡期內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推進定點幫扶、教育幫扶、知識幫扶等,努力提高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其中2021-2025年期間通過“興公益慈善助學金”“關心下一代興業獎學金”“特殊教育專項基金”“助殘圓夢行動”“春蕾計劃”等公益項目捐資不少于1700萬元。 通過“金改區+金服云”,積極對接福建省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和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用好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金服云”平臺,探索推進數字化幫扶模式,助力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通過“風控+合規”,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在大力支持鄉村振興的同時,堅持依法合規、商業可持續原則,尊重市場規律與產業規律,實現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業務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興業銀行堅持“輸血”“造血”并舉,產業扶貧、渠道扶貧、產品扶貧、定點扶貧和教育扶貧“五大扶貧體系”協同發力,探索形成具有興業特色、行之有效的可持續金融扶貧和鄉村振興服務模式。截至2020年末,該行51個掛鉤扶貧點全部脫貧“摘帽”;涉農貸款余額4439億元,較年初新增538億元;精準扶貧貸款余額合計167億元,較年初增長14.7%,以有力行動兌現鄭重承諾,為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打下堅實基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