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1日訊 (通訊員 許琰)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沙縣小吃制作技藝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國務院共公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557項。 本次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共185項,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九大類。在傳統技藝這一類別中,沙縣小吃制作技藝與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等在內的共46項入選。 沙縣小吃始于漢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漢族傳統飲食特點。據記載,沙縣先民制作小吃源自古中原一帶漢民族飲食習俗,南遷后又受古閩越族和客家飲食文化影響,各種小吃品種既有北方面食面筋韌性強的特色,又有南方米面類雜糧淀粉糊化的特征,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 沙縣小吃品種繁多,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共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個品種,其中“中華名小吃”39種,“福建名小吃”63種。 20多年來,沙縣區委區政府牢記囑托,持之以恒培育“小吃大產業”,尤其是2016年來,沙縣通過提升經營模式、加快品牌推廣、延伸小吃產業鏈等措施,推進沙縣小吃朝著“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走上了轉型升級的道路。 截至目前,沙縣小吃足跡已遍布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僅在中國門店就超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人民幣,實現和帶動30萬人就業。如今,沙縣小吃不僅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也成為三明乃至福建省的一張“名片”和中國人喜愛的“國民美食”之一。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