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記者:有媒體報道稱,三明醫改后很多醫護人員因年薪制分配不公平、積極性降低而流失,不知是否屬實?當地對此有何看法? 三明市政府副市長張元明: 就像前面已經介紹過的,通過改革,三明的醫生是受到極大激勵的。我們提高了診療、手術、康復、護理、中醫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通過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計算工分制,陽光收入大幅增加,基本上得到了應得的報酬。大家昨天去的將樂縣萬安鎮中心衛生院,我前不久也到過,當時詢問了一名工作了七八年、中級職稱的護士,問她年收入有多少。她說,有十四萬多。我問她是否滿意。她的回答是,如果按一百分算可得九十分。我感覺她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據了解,該鄉鎮黨委書記大學本科畢業,經過縣政府辦、多個鄉鎮歷練,工作了十七八年,工資比這位護士還略低一些。由于三明地處山區,薪資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有差距,但醫護人員薪酬在區域內行業之間橫向對比還可以,這里面就有個合理引導問題。 在2012-2020年的九年時間里,三明全市醫療衛生單位調走215人,占全部1.84萬衛生技術人員的1.17%,其中2/3為主治醫師、主管醫師及以下級別醫生。但這期間我們各家醫院共招聘了4906人,是調走的23倍。這些醫護人員調走屬于人員的正常流轉,并不存在醫護人員“大量流失”。 當然,我們也認識到薪酬內部分配還有改進空間,已經專門組織了一個研究團隊進行調研,計劃年內出臺關于完善醫院內部薪酬分配的指導性意見,力爭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兼顧公平與效率。也歡迎見多識廣的新聞界朋友給提供寶貴意見。 健康報記者:我們都知道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三明在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方面,主要做出了哪些布局? 三明市政府副市長張元明: 謝謝您對三明醫改的關心關注。2016年8月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后,我們開始了“治已病”和“治未病”并重的改革新探索。重點做了三個方面工作: 第一,建設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整合縣級醫療機構組建總醫院,鄉鎮衛生院由總醫院全面接管,作為總醫院分院,分院在行政村延伸舉辦衛生所,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一體化,人、財、物高度集中統一,成為一家人,共同承擔縣域內群眾健康“守門人”。 第二,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主要是“雙打包”:一是縣域醫保基金打包支付,實行縣域醫保基金“總額包干、超支不補、結余留用”,引導總醫院(醫共體)和醫務人員參與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公立醫院醫藥收入普遍下降,我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醫藥總收入雖然也下降了4.1%,但由于實行了醫保打包支付,純收入反而增加了1.42億元。二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實施C-DRG分組打包收付,2018年1月起正式實施,目前病種組數800組,并配套制定臨床路徑206個,促進醫院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讓老百姓明明白白看病,實現同病同治、同效同價。去年,C-DRG結算占比81.6%,節約醫療費用6971萬元。 第三,建立醫防協同融合新機制。在總醫院(醫共體)專門設立由醫院、疾控、婦幼等單位人員組成的醫防融合辦公室,負責普及健康知識、加強健康管控、推進健康干預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業務縱向連貫、銜接。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啟動了疾控中心綜合改革,實現了疾控中心職能進一步強化、服務進一步拓展、隊伍進一步激勵。去年以來,我市頂住在外經營沙縣小吃和出國務工人員多等壓力,全市14例確診病例和1例無癥狀感染者都是輸入性病例,沒有發生第二代病例,疾控中心與醫療機構的協同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謝謝。 光明日報福建站記者:關于深化醫改有一種說法,分級診療制度實現之日就是醫改成功之時,請問沙縣總醫院作為縣域醫共體內牽頭醫院,在促進實現分級診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黨委書記萬小英: 2017年7月,沙縣總醫院掛牌成立,由2家縣級醫院、12個鄉鎮分院和128個延伸公辦村衛生所組成,縣鄉村人財物事統一管理,總醫院管分院,分院管村衛生所,是一個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是全縣人民健康的“守門人”。為了構建有序就醫格局,我們重點做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推動資源下沉。建立高年資醫師定期駐鄉駐村制度,在醫共體內部多點執業,推動醫療資源、醫學人才、疾病病種“三下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去年共下鄉村巡診97批265人次,接診1813人次;舉辦各類教學講座和技能操作培訓165場次,健康咨詢與義診17場次,醫療質量、院感、公共衛生等管理指導91場次;分院到衛生所巡診665人次。 二是暢通轉診通道。將需要長期康復的住院患者下轉分院,將病情控制不滿意患者及時上轉總院,去年共向上轉診2430人,下轉隨訪管理11676人,全區基層門診就診率從2017年的54.4%提高到去年的57.4%。 三是慢病分級管理。建設慢病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對高血壓、2型糖尿病、肺結核和重度精神病患者實行“分級、分類、分標、分片”管理,努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去年,全區四種慢病的規范管理率分別為:高血壓86.3%、2型糖尿病85%、重度精神障礙93.7%、肺結核患者100%。 四是強化上下聯動。按照全省統一部署,搭建“三大平臺”,“六大中心”,開展遠程視頻會診和集中服務,去年共安排縣鄉遠程會診144人次、接診1368人次,為各分院同步影像診斷10312人次、心電診斷9340人次、集中消毒1270批次。 人民日報記者:大家都知道三明醫改最大特點就是黨委政府的強力推動和三醫聯動,請問三明醫改的全盤規劃中,健康促進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如何體現“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三明市政府副市長張元明: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提高人民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健康促進擺在突出的位置、融入各項政策,爭創一批國家級健康促進縣: 第一,強化組織。深入落實《“健康三明2030”行動計劃》《健康三明行動實施方案》,實施好全民健康素養提升等七項行動,持續推動健康知識進學校、進家庭、進農村、進社區,不斷提高老百姓健康素養。 第二,強化保障。健全完善醫保打包支付政策,引導總醫院(醫共體)和醫務人員投入更多精力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在已對六類慢病患者免費提供39種限定的基本藥物(含進口原研藥拜耳“阿卡波糖”)基礎上,根據醫保基金情況逐步擴大慢病病種和免費的基本藥物。 第三,強化服務。深化疾控中心綜合改革,大力培養懂預防懂治療、可預防可治療、能應急能常態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壯大健康科普講師團,完善健康知識信息發布制度。重點針對出生缺陷、“三小”(小眼鏡、小胖墩、小齲齒)、中老年人等不同群體制定、實施個性化政策,全覆蓋健康篩查、全過程健康干預、全人群健康管控、全天候健康科普,引導群眾樹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 第四,強化考核。把能體現價值醫保、價值醫藥、價值醫療的指標(如人均期望壽命、居民健康素養、慢性病管理、人均醫療費用支出等)作為核心指標,持續完善健康績效監測評價體系。同時,強化監測考核結果的運用,與公衛機構績效工資增量、總醫院工資總量核定相掛鉤,與經費核算、評先評優相掛鉤,與人員崗位聘用、職稱評聘、薪酬待遇等掛鉤。謝謝! 《中國衛生》雜志社記者:“有得必有失”是常談古話,有報道稱三明醫改模式中藥企可能遭受一定損失,這種“損失”對大眾是良性的嗎?有無弊病? 三明市政府副市長張元明: 三明的醫藥改革采用的是一種帶量采購的模式,擠壓的是藥品流通環節的虛高價格水分,節省了大量的營銷成本,對生產企業來說利潤并沒有減少,同時制定了醫保代為結算、預付貨款等支持企業發展的配套措施,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藥企的貨款拖欠問題,降低了企業財務成本。從國家集采執行的情況來看,從源頭上遏制“帶金銷售”的問題,對醫藥產業產生了明顯的正面促進作用:一方面,規范了流通秩序,提升了產品質量,引導行業有序競爭;另一方面,也促使企業轉型升級,將更多精力投入產品研發,推動創新發展。謝謝! 福建衛生報記者: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請問沙縣總醫院,這些年在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黨委書記萬小英: 2017年以來,按照國家、省、市有關部署安排,我們將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作為改革發展的重點,不斷提高醫院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主要措施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原來我既是醫院的黨委書記,也是院長;2018年底組織免去了我的院長職務、黨政分設。近幾年,醫院制定了黨政主體責任清單和監督責任清單,建立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做到黨建與醫院管理、業務建設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同時,我作為黨委書記,全力支持院長依法依規獨立負責地行使職權。 二是制定醫院章程。2018年制定了《沙縣總醫院章程》,修訂《黨委會議事規則》《院長辦公會議事決策規則》,不斷健全醫院黨委與行政領導班子議事決策制度。同時,通過職代會、黨務、院務公開、內部局域網等暢通信息渠道,保障了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三是嚴抓醫療護理質量安全。加強醫院質量安全三級管理體系,落實18項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深化護理服務內涵,加強臨床路徑管理,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去年,臨床路徑病例入徑管理率62.1%,入組率96.5%,完成率91.9%。 四是加強醫院運行管理。在總會計師的支持下,跟蹤分析預算管理、成本核算、工資核算、資產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及時提醒督促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和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促進醫院收支結構持續優化。去年醫療服務性收入占比達到43.56%,較改革前提高23.43個百分點。 五是強化醫院文化和醫德醫風建設。全方位、多角度、常態化宣傳“有溫度、有情懷,廉潔清明”的醫院文化。專門設立服務監管科與行風辦、監察室,制定醫德考評實施方案,細化考評標準,設置一票否決項目,建立醫德檔案,并與年度考核、職稱聘任、評先評優相掛鉤。 六是注重人才“雙培養”。2018年來,累計發展24名醫療專家、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醫務人員等高知識群體入黨。將19名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9名黨員培養成醫療、教學、科研、管理骨干;并選派22名入黨積極分子、23名發展對象參加專項培訓。 中國人口報記者:這個問題想提給張元明副市長,三明醫改這么多年成效顯著,能不能詳細給我們介紹一下? 三明市政府副市長張元明: 謝謝對三明醫改的關心關注。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市醫改初步實現患者、醫院、醫生、醫保基金等多方共贏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是健康上水平。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5.29歲提高至2020年的80.02歲。 二是群眾得實惠。過去九年,城鎮職工醫保住院患者次均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由72.26%提高到75.02%,城鄉居民醫保住院患者由46.25%提高到67.56%。 三是醫生受激勵。醫院工資總額比改革前增長了3.08倍,醫務人員平均年薪從5.65萬元增加到16.93萬元。 四是醫院得發展。在2014年全市22家縣級以上醫院財務首次實現全部正結余的基礎上,公立醫院保持平穩發展勢頭。醫療服務性收入占比從18.37%提高到41.5%,藥品耗材收入占比從60.08%下降到32.5%,體現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的關聯指標穩中向好,新技術、新項目大幅增長。 五是醫保可持續。在贍養比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全市城鎮職工醫保連續8年保持盈余,累計結余7.14億元。 (本網記者 蔡曉卿 整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