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1日訊 7月的泰和,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般的太陽。7月8日上午,“慶建黨百年 促鄉村振興”全國融媒體采風江西行活動的融媒體記者們來到位于泰和縣澄江鎮上田村的浙江大學西遷陳列館,感受浙大與泰和的深厚情緣。 浙大西遷陳列館以“重走西遷路”為開篇,以“感悟求是情”為主線,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文案、照片及部分文物,展示了80多年前浙大師生們在泰和教學和生活的歷史印記。在抗日戰爭的炮火硝煙中,浙大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的率領下,懷著“教育救國,科學興邦”理想,踏上漫漫西遷路,譜寫了一部艱苦卓絕的“文軍長征”史。 采訪團在浙大西遷陳列館合影 據講解員介紹,從1937年11月11日開始,竺可楨校長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及部分家屬,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開始西遷,歷盡艱辛,經過四次大的搬遷,行程2600公里,一遷浙江於潛、建德;二遷江西吉安、泰和;三遷廣西宜山;四遷遵義、湄潭。竺可楨的這一決策,使浙大在山區或農村戰事相對穩定的地方,找到了大環境緊迫而小環境相對安全的治學空間,學校也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于炮火聲中弦歌不輟,于流亡辦學中崛起,不僅為中華民族保存了一支杰出的知識分子隊伍,而且還培養了許多杰出人才,譜寫了中外教育史上“文軍長征”的輝煌篇章。 浙大西遷泰和留下的遺跡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已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大的求是思想、校歌、校訓在泰和孕育成熟。浙大為泰和縣修筑防洪大堤、創設澄江學校、協助開辟沙村墾殖場,此“泰和三舉”傳頌至今;竺可楨校長夫人張俠魂及子竺衡不幸病逝,留下了令人悲愴的“泰和遺恨”。 融媒體記者們表示,這逆境中的教育救國精神值得我們好好感悟與學習。來自浙江在線的記者蔣守洋更是感受頗多,“對我來說,這里非常有親切感。這里是浙大西遷歷程中的重要部分,浙大‘求是創新’的精神,與浙江人‘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的創業精神,與‘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于創新、講求時效’的浙江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了解這段歷史,也是一次學習教育。不忘來時路,將讓我們更有力量奮起新征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