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妹給孫女們講剪紙知識 東南網8月13日訊(通訊員 肖丹 文/圖)“剪紙要有耐心,心急的人是做不來的。”“刻紙之前要先設計好圖稿,然后根據線條,一點一點用刻刀鏤空。”…… 8月4日,在三明尤溪縣城關鎮水南社區車輛廠小區,68歲的吳冬妹一邊解說剪紙技巧,一邊從一個紅色盒子里掏出老花鏡、鑷子、裁紙刀等工具。只見她將一張紅紙幾番對折后,嫻熟地手起刀落,隨著點點紙屑飛落,一只大熊貓的形象躍然紙上。 吳冬妹曾是一名語文教師,在多所鄉鎮小學任教,長達30年。因教授的是復式班,除了語文課,她還得兼任畫畫、音樂等綜合課程。為了上好剪紙課,沒經驗的她請教村里擅長剪紙的高人,學會了以后再教給學生。 “那時剪得多是‘囍’字、‘福’字和團花。5折3刀就可以剪出一朵漂亮的菊花,學生們很喜歡。”吳冬妹笑著說,自己愛上了剪紙時內心柔軟、細膩且從容的感覺,因此一有空,她就搜羅各種剪紙圖樣,描摹到紙上,再照著“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的剪紙要求,對著線條一劃一刻一剪,直到剪出滿意的作品。 尤溪很多地方沿襲著辦喜事剪喜花和貼喜擔的傳統,饋贈或擺供時附上鮮紅的剪紙花,能讓喜事顯得更加喜慶熱鬧。隨著剪紙技藝越發精湛,吳冬妹剪的“喜”字、中國結等喜慶紙花,受到親朋好友們的廣泛稱贊。 2003年退休后,有了更多閑暇時間的吳冬妹每日與紙、筆、剪刀為伴,并開始創新剪紙作品。從一個圓點、一根線條,到一朵花、一個人……她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凝聚成情感,畫在紙上,經過多次的布局和設計后,再在圖稿上畫好橫豎線,打出要剪掉的陰影部分,然后謹慎細心地剪刻。 將傳統的“喜”字外形剪成圓形、心形或其他形狀,或者在“福”字里剪一個胖娃娃等具有美好含義的插畫……對于精心裁剪的作品,吳冬妹會給其鑲上金邊,用框裱起來,掛在客廳里,客人看了都說好。 2008年,縣老年大學開設剪紙班,吳冬妹報名參加。“當時,班上成員不到10人,且只有我在內的3個人會剪紙。所以,我們就從最基礎的剪字開始互相學習,再逐步到較深的剪紙畫和裝裱。這期間,我系統學習了剪紙方面的知識,剪紙思想也更加豐富多彩,剪紙技術獲得進一步提升。”吳冬妹說,至2012年,剪紙班共帶出了30多位剪紙技術精湛的學員。 “去年受疫情影響,學校停課。今年重新開學時,仍有10多位學員來上課,其中,因路途稍遠,來自下保村、半山村的學員一大早就坐車趕到城關來聽課,我很感動。”吳冬妹說。 今年以來,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吳冬妹與學員們緊貼時代熱點和現代人的審美取向,以紙傳情,創作出了“中國平安”“黨的光輝放光芒”等系列剪紙作品,并在縣老年大學辦了一場剪紙作品展,備受有關部門好評,其中不少作品被縣老年大學選送到省市參賽。 剪紙起源于漢唐,當時的民間婦女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裝飾,后來用彩紙剪成各種圖案。到了明清時期,彩燈花飾、扇面紋飾等都是用剪紙作裝飾加工成的。吳冬妹說,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構圖精妙,寓意美好,應該好好傳承。 眼下正值暑期,沒有教學任務的吳冬妹就在家里教左鄰右舍剪紙,兩位小孫女見著了,也常圍在她的身邊學習,漸漸地,小姑娘們也學會剪些團花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