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0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饒麗英 陳曉星 文/圖)解開一袋袋稻谷,倒入烤煙房,設定好溫度……8月18日,傍晚時分,三明建寧縣制種戶肖鳳輝載著剛收割的水稻種子,停在勝豐種業有限公司內,完成一系列操作后,他拍了拍身上的粉塵,回家。 57歲的肖鳳輝,家住建寧縣里心鎮上黎村,15歲開始制種,有著42年的制種經歷。“以前怎么也不敢想,烘干種子可以這么輕松。”肖鳳輝說。 90年代以前,家家戶戶都囤有幾張曬席。秋收時,天剛亮,將稻谷均勻地鋪上曬席,大人繼續下地收割,小孩老人在家,不定時翻動稻谷,保證均勻受熱。傍晚,又將稻谷收攏,一袋袋堆放起來。 制種戶肖鳳輝(右一) 隨著村村通水泥路,馬路成了曬谷場,原本就不寬的“羊腸小道”,被占據一半鋪曬稻谷。車來車往,易碾碎稻谷,農戶曬收,存在安全隱患。 “早上曬,傍晚收,全家出動,都累得夠嗆。”肖鳳輝說,遇上大太陽,三天曬干,若天氣不好,則需重復四五天。中途下暴雨,更是難以搶收。淋過雨的種子,容易長芽發霉。 建寧縣是“中國稻種基地”制種核心區,是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全縣年制種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預計年生產種子3500萬公斤以上。 在種子烘干過程中,如何解放老百姓的雙手,讓曬稻變得輕松又高效? 改變發生在2015年。原來,一些種糧大戶,特別是一些種植煙后制種的農戶,對秋冬季閑置的烤煙房,動起了心思。 在烤煙房離地20公分左右,裝上鐵柵欄并鋪上木板,農戶將田里收割后的稻谷直接鋪在木板上便可開始烘干了。 烘烤出來的稻谷種子品質如何?“一開始不理想,濕氣很難排出來。”肖鳳輝說,很快,縣里農業局派技術員上門為制種戶解決了難題。 烤煙房 不僅如此,縣供電部門持續實施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增變壓器,改造增容配變,加裝線路避雷器,全面提高電網供電能力,為種糧農戶電烤種子提供供電保障。 2016年以來,建寧縣農業部門對全縣2400多座智能化烤煙房,進行技改利用,“烤煙房”變身“烤種子房”,一舉兩得,環保又高效。種子烘烤技術瓶頸得到有效解決,并在全縣大面積推廣。 張啟輝,既是勝豐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一名種業經紀人。眼下,雜交水稻陸續開鐮收割,公司里的6個烤煙房滿負荷運行,為制種戶提供種子烘干服務,讓制種戶安心當“甩手掌柜”。“現在,每到烘烤季節,制種戶輕松多了,只管把種子運來,我們做好服務。”張啟輝說。 “種子進了烤房,定好溫度,兩天兩夜,農戶就可以取回家,品質不比曬干的差。”張啟輝一邊幫農戶抬種子,一邊說。2019年,公司新建6個烤煙房,成本需要36萬元,農業局補貼18萬元,一個烤房一次可以烘干4000公斤種子,按1200元左右收取服務費,年均烘烤種子100余萬斤。 “現在天氣好,大家伙也不自己曬稻子了。”肖鳳輝說,以前,割一畝,曬一畝,割多少,曬多少。現在,收割機一次性割完,送到烘烤房,省時省力。妻子在外帶孫子上學,他一個人在家,能制種20畝,一年純收益達5萬余元。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建寧縣供電部門始終貫徹落實新時代“雙滿意”工程,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切實解決用戶困難事、煩心事,千方百計為民辦實事解難題,讓人們群眾受到切實實惠,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 除了烤煙房實現“變身”,建寧縣還采取新建種子烤房集群的模式,新建種子烘干加工區域服務站和購進臥式組合種子烘干機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種子晾曬、存儲難題,打破制約制種規模化發展的瓶頸,助力鄉村振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