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國共產黨三明市第十次代表大會開幕之際 展閱過去五年發展答卷:三明聚焦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勇蹚改革“深水區”,林改、醫改、河(湖)長制等多項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強統籌協調,城鄉發展呈現新面貌;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組組數據,見證三明高質量發展成就。 5年來,全市GDP持續增長,2020年突破2700億元,五年增加近1000億元,人均GDP突破10萬元,地方級財政收入突破110億元;全市“五個一批”新增項目數、開工數、投產數連續四年保持全省前列,產業項目占比提升至80.6%,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超過1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27393元、12806元,分別提高到39259元、19533元。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今后五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三明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市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來明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扎實開展“牢記新囑托、增創新優勢、再上新臺階”活動,開新篇、育新機、創新績,奮筆書寫新時代發展優異答卷! 搶抓機遇謀發展 歷史的意義,往往要回頭看,才會更清晰。 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先后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年來,三明人民牢記囑托謀發展,堅定改革促轉型,繪就出一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三明考察,對三明醫改、林改、鄉村振興、沙縣小吃產業發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囑托,為新發展階段新三明建設賦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明確新任務。 這是三明發展難得的重大歷史性機遇! 8月6日,市委召開“牢記新囑托、增創新優勢、再上新臺階”活動動員部署會,進一步解放思想、找準方向、擔當作為,大抓落實、大干實事、大促發展,加快推進新時代新三明建設。 “如何深化既有改革、探索其他改革?”“如何打造全省綠色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如何創新招商機制、提高招商實效?”……部署會上,市委主要領導提出“發展八問”,意義深遠,給人啟迪。 找準發展“金鑰匙”,山區同樣可以當“狀元”。 全市上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并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高位謀劃推動,增創綠色經濟發展、現代產業發展、改革、中心城市建設、對外開放、政策支持等方面新優勢。 山區發展根本要靠自身“骨頭長肉”,沒有項目一切都是空談。 8月20日,全市“大招商招好商”攻堅戰役動員大會召開,標志著我市招商攻堅戰役正式打響!這場戰怎么打?怎么才能贏? 思路決定出路,方法決定成效。 深入實施“1+11+N”招商引資政策體系,推廣運用“招商地圖”“顧問招商”等工作法,完善招商考核評價機制……截至 8 月 31 日,全市今年累計新簽約項目 837 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 336 個。 項目招得進來,還要落得下去。 連日來,在尤溪縣臨港工業集中區上仙片區,剛落戶不久的海螺(尤溪)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正進行前期的紅線內土地平整。 安徽海螺集團屬國有控股大型企業集團,是我國最大的建材企業集團之一。今年廈門“9·8”投洽會上,我市與安徽海螺集團簽署《海螺(尤溪)綠色建材產業園投資協議》,項目簽約總金額56億元。 組建專班對接、全心全意服務……用時不到一個月,海螺(尤溪)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已完成前期論證、選址、總圖設計等工作! “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盯著項目干”,我市深化“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常態化開展“五比五曬”活動,用好用活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政策,全力加速推進項目落地投產。 截至上月,全市今年新開工落地項目 142 個、總投資 357 億元。 秋高氣爽干勁足。在沙縣區,中鈦啟辰高端裝備易損零部件制造項目有序推進;在建寧縣,5G綜合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加緊施工;在寧化縣,福建億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繁忙…… 戰略合作“一盤棋”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月30日,我市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舉行合作共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簽約授牌儀式,為推動三明醫改再出發,三明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動力。 9月6日,中山一院首批6名專家進駐我市,在三明市第一醫院開展駐點幫扶工作,給三明患者帶來了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有了中山一院的協助,對我們全面提升醫療綜合服務水平,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三明市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周章彥滿心歡喜。 如何下好區域協同發展“一盤棋”? 答案不言而喻: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抱團合作! “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這一概念由來已久。當前,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三明5市統籌資源、優勢互補,重點在政策機制打通、基礎設施聯通、產業布局貫通等方面發力,構建協同發展新格局。 抱團發展,5座城變成“一家人”! 2021年,共有涉及我市的20個項目,初步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重大協作項目,總投資70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4.71億元。 浦梅鐵路建寧至冠豸山段、興泉鐵路興國至清流段開展靜態驗收;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10個入駐項目全面啟動建設;廈明火炬新材料產業園入駐企業訂單不斷……同繪共贏藍圖的畫筆,永不停歇。 “跳出三明發展三明”,定當擴大開放、深度融入! 去年12月6日,三明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開園,44家入駐企業簽約,總投資58.23億元,這是深化京閩合作的生動實踐。 協同發展在具體行動中落實。全市上下持續深化拓展合作對接,以當好“店小二”的精神,為入園企業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共同把三明中關村科技園打造成為京閩科技產業合作示范樣板。 目前,已入駐三明中關村科技園企業80家,總注冊資金約7億元。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一脈,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援福建“小三線”建設,數以萬計上海職工隨廠遷入三明,聯結起了上海、三明兩地割舍不斷的情緣。 成立滬明鄉親聯誼會,舉辦“永遠跟黨走,重走長征路,開啟新征程”滬閩紅色教育主題活動暨滬閩(三明)旅游合作對接會,文旅合作簽約項目81個……新時代滬明聯誼、交流協作邁出了新步伐。 擰成“一股勁”,同下“一盤棋”,協同合作大有作為。 產業發展后勁更足、交通往來更加便捷、公共服務壁壘打破……抱團發展釋放出巨大的民生紅利,為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攻堅克難惠民生 “這5年,三明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行走在日新月異的城鄉大地,從鱗次櫛比的幢幢高樓、舊貌換新顏的老舊小區、綠草如茵的景觀公園……我們尋找到了答案。 “出門就有廣場,大家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欣賞風景,這種生活很舒適,我們感到很幸福。”秋陽下,市民張桂蘭笑容燦爛。 城市建設得好不好,老百姓的笑臉最有說服力。 2017年7月,國家住建部將三明市列為全國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順勢而為,我市正式啟動“城市雙修”全國試點城市建設,以打造“現代山水名城”為目標,持續推進“城市雙修”工作。 打造沙溪十里閩學文化長廊、修建麒麟山環山玻璃棧道、實施三鋼大氣污染項目持續提升市區空氣質量、綜合治理市區水系…… 5年來,我市已完成93個有實效、有影響、可示范的“城市雙修”重點項目,總投資63.49億元,一座生態宜居城悄然崛起! 木桶效應,補短板也是強長板。 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市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干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5年來,城鎮累計新增就業近10萬人,率先在全省山區市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累計解決近15萬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5年來,實施教育補短板項目374個,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6.67萬個,全面消除“大班額”,義務教育城鄉均衡差距全省最小,學前教育公辦率、普惠率居全省前列。 ——5年來,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扎實成效,18943戶5456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 繪好新時代新三明“畫卷”,規劃是最重要的“起筆”。 今年2月2日,經省政府正式批復,我市實施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梅列區、三元區,設立新的三元區;撤銷沙縣,設立沙縣區。 行政區劃調整在更大區域、更高層次統籌規劃三明城市空間布局,增強了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發揮出“1+1>2”的巨大發展潛能。 既要用大歷史觀謀劃長遠發展,也要以使命擔當把握好當下。 從“一張紙”到“一座城”。5年來,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動三明生態新城建設,不斷完善功能布局,推進市委黨校、市第一醫院生態新城分院、生態康養城等項目建設,一座活力新城蓄勢待發。 以行政區劃調整為契機,三明生態新城圍繞“事業+產業”融合發展,持續落實教育、醫療、交通、產業、金融、規劃、電力等各項惠民利民舉措,讓百姓享受到更多城市發展紅利。 奮進的號角已吹響,發展的步伐更堅定! 金秋時節,在三明城鄉大地,大干快干的建設熱潮此起彼伏。眼前一幅幅充滿生機的發展圖景,便是新時代新三明奮力崛起的模樣!(盧素平)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