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孩子們在心愿欄認真閱讀 東南網12月14日(通訊員 曾程 文/圖)12月13日,走進建寧縣客坊鄉中心小學,只見校園干凈整潔,隨處鳥語花香,書聲瑯瑯,師生互愛;課間,孩子們在心愿廊專心閱讀,老師俯身一旁細心指導;記者還看到以“耕讀”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綠樹成蔭的“悅讀”園、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的“親情室”……一幅幅溫馨畫面呈現在眼前。 客坊鄉中心小學是建寧縣最邊遠的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在校生237人,其中留守兒童148名,占學生總數的62.4%。近年來,學校依托“鄉村溫馨校園”構建,實施鄉村學校底部攻堅,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學習、生活和文化環境建設,全面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為山區學子帶來溫暖。其中,為解決留守兒童成長中缺失的父母關愛與陪伴,師生共建溫馨宿舍、溫馨食堂等做法和創建的“真愛6+1”留守兒童關愛模式獲得了社會和家長的廣泛認可。 去年12月初,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名單,建寧縣客坊鄉中心小學榜上有名。公布的100所學校中,福建地區僅三所入選。 一所普通的山區小學,如何獲此殊榮? 為學校留守兒童過生日 師生共建,溫馨你我他 “我們主要通過師生共建,共建溫馨宿舍、溫馨食堂等方式,讓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參與到溫馨氛圍的營造上來。”學校校長江德龍說,這些年來,全體師生凝心聚力,積極探索,以實現“師生幸福、家長放心、社會認可”總體辦學目標,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完善校園硬件設施。 如何共建溫馨宿舍和溫馨食堂? 江德龍介紹,為夯實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學校的每位黨員帶頭與非黨員教師結對,和生管教師一起,精心挑選“家”的成員,科學合理做好人員搭配,再把個性相似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宿舍,使大家相處得更加融洽,增加“認同感”。特別是把興趣愛好,優良品質,特殊能力等方面有共同特征的同學分在一個宿舍,借助多數同學的特征優勢,鼓動形成一種宿舍“個性”,并借此抑制個別同學的不良特征,促使他們在行為方式上產生積極的從眾行為。同時,通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形成宿舍文化特色。黨員、教師經常在共建宿舍內開展學習競賽,內務整理比賽,棋類比賽等形式靈活多樣的活動和比賽,使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享受了宿舍文化的樂趣,營造了“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溫馨宿舍氛圍。 除了共建溫馨宿舍,共建食堂也是溫馨滿滿。 “黨支部書記、校長像家長一樣陪餐,孩子們在食堂吃飯就像在家里吃飯一樣。”江德龍說,結對子黨員、教師經常深入食堂,關心寄宿生,特別是關愛留守兒童、貧困生的飲食和健康,指導他們的飲食和衛生習慣。目前,學校食堂秩序井然,每周伙食均衡搭配,每一個學生都能吃上合口的飯菜,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學校就像家里一樣,我可以快樂學習,快樂勞動,快樂生活,老師很關心我,同學們就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樣愛護我。”該校五年級學生謝黎昊說。 課余,孩子們在親情室下棋 真愛“6+1”溫暖留守兒童 “這是我的家,我們是一家。”在客坊中小學親情室,墻上紅色醒目的溫馨語句,讓人印象深刻。語句下面,擺放著幾臺整齊的電腦可供留守兒童和他們父母視頻聊天。 王梓祺、王誠文兩姐弟就是親情室的常客。姐弟倆家住客坊鄉張溪村,父母常年在廣東打工,只有寒暑假會回來看望他們,一直以來,他們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今年五年級的王梓祺,在關愛教師吳中華的幫助下,性格開朗,和同學們都相處得非常融洽,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生日、兒童節的時候都會給王梓祺慶祝,課后還會給她輔導家庭作業。”吳中華說,只有把孩子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來關愛,才會付出真心實意的感情。平日里,作為客坊鄉本地教師的吳中華,忙完自己的工作后,還有定時對王梓祺家訪,去不了的時候就通過語音或者視頻了解情況。 還在讀三年級的王誠文,年紀比較小,生活上則需要更多的幫助。他的關愛教師是年輕教師謝菁。謝菁家住建寧城關,沒回家的時候都與孩子們在一起。謝菁告訴我們,在關愛王誠文的過程中,除了在學習上幫助他,更多的精力還是在生活上,要經常去宿舍看看他睡的暖不暖,去食堂看看他的伙食怎么樣,營養是否跟得上。 送上生日禮物 “特別是節假日,很多孩子都會找到我說,想爸爸媽媽了,想在親情室和他們視頻一下。”一旁的學校少隊輔導員劉曉妹說,學校里的留守兒童占比還是比較大的,父母不在家,往往缺少關愛,而學校創新的真愛“6+1”留守兒童關愛模式,讓留守兒童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從而更好地發揮所長,認真學習。 “6”指:曉真情、繪真景、吐真言、懂真規、系真愛、育真人。“1”是依托學校校本課程、興趣小組、少年宮活動等項目,讓留守兒童貧困生掌握一項體藝特長。 “真愛6+1”實施以來,校園隨處可見師生一起閱讀,一起鍛煉,一起交流,一起實踐的溫馨畫面。 “‘真愛6+1’關愛模式經過摸索、實踐、總結,對學校留守兒童、貧困生的成長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成為我校強化‘鄉村溫馨校園’建設的重要措施保障。”江德龍介紹,學校自制了真愛“6+1”留守兒童、貧困生關愛手冊,要求每位教師對結對關愛學生學習輔導、談心交流、節日問候、上門或者線上家訪等,讓教師們成為他們的“代理爸爸”“代理媽媽”,讓留守兒童、貧困生在溫暖中成長,在關愛中進步。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