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4日訊(本網記者 陳艷艷 通訊員 陳文雄 陳子章 文/圖)今年以來,三明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把深化“跨村聯建”黨建模式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全市新組建聯村黨委、黨總支125個,覆蓋410個村(目前,全市共組建聯村黨組織192個,覆蓋行政村713個,占總村數41.1%),帶動新成立123個經濟發展聯合社、區域發展公司,“多村聯營”發展壯大村級產業經濟,趟出更多增收新路子。據統計,2021年,全市聯建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21.1萬元,平均每村增收5.6萬元。 沙縣區夏茂鎮長阜村香之源面干 沙縣:打造俞邦片區鄉村振興示范帶 “這已經是今天發的第三批貨了,自從俞邦村火起來以后,我們周邊村也跟著沾了光,不僅來旅游的游客多了,我們的產品也越來越好賣了,聯村公司還幫我們在線上做直播推廣,今年銷售量已經比去年翻了兩番。”夏茂鎮長阜村香之源面干廠廠長羅奮忠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笑著說道。 今年以來,沙縣區夏茂鎮通過實施“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品牌共塑”的“跨村聯建”模式,以俞邦村為聯建主村,輻射帶動周邊長阜、儒元、西街、松林、東街五個村共同發展,打造俞邦片區鄉村振興示范帶;探索建立“片區黨委+村集體+聯村企業+合作社”合作模式,成立聯村發展公司,將聯建各村的面干、辣椒醬、板鴨等特色產品統一貼牌運營,打造“俞邦”品牌系列產品,對接沙縣小吃文旅集團原材料生產配送鏈,通過直供加盟店、網絡直播帶貨等方式,實現村民村財雙增收,聯村發展公司收入按照各村入股比例進行分紅,預計每年可增加各村村財收入20萬元。 尤溪縣洋中鎮龍洋村開展水稻功能區與永久煙田聯合建設與保護 尤溪:聯盟黨委積極開展幫扶工作 “今年是我種植烤煙的第一年,雖然去年已經脫貧了,但是聯盟黨委積極開展幫扶工作,講解烤煙種植的好處,鼓勵我們發展特色農業。”尤溪縣洋中鎮龍洋村村民蔡秋蓮說。 為發揮農業產業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洋中鎮依托煙葉等優勢產業,成立了由后樓村、龍洋村、聯洋村等5個村聯建的洋中鎮振興聯盟黨委,聘請專業團隊編制永久煙田規劃,合理規劃永久煙田1700畝,推動區域煙葉產業融合發展。隨著龍洋村投資238萬元的30座現代化烤煙房投入使用,龍洋村及周邊聯建村煙農均可將煙葉送至此處進行加工。同時,龍洋農機合作社為農戶統一提供插秧機、收割機、糧食烘干機等設施設備,實現水稻種子耕、種、管、收、烘、深加工一條龍服務,有效促進了村財村民“雙增收”。 2021年,僅煙葉稅收返還一項,5個聯建村平均增收約4萬元,煙葉種植戶戶均增收2萬余元。 永安市八一片區農產品交易市場 永安:投資建成八一片區農產品交易市場 在永安市小陶鎮八一跨村聯建片區,片區內幾個聯建村的村民聚集在八一片區農產品交易市場里干得紅紅火火。 八一片區黨委書記許光園說:“八一片區農產品交易市場,是我們片區整合周邊村資金,投入120萬元建設成的,能承接全鄉農產品的貯存,建成后我們將該市場租賃給片區內最大的新寨果蔬專業合作社,每年可獲得6萬元固定租金。”不僅如此,當地的黃椒、萵苣、蜜桔憑借數量多、品質好的優勢,在交易市場建成后也能銷售到全國各地,帶動片區周邊200余村民實現增收。 此外,八一片區黨委還在五一村、桐林村聯建農業大棚100余畝,返租給農民使用,每年可帶來村財收入10萬元,幫助村財薄弱村晉位升級。 寧化縣安樂鎮多肉基地直播銷售點 寧化:推動片區內多肉種植產業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強則百姓強。寧化縣安樂鎮按照“強村帶弱村”的發展思路,深入推進“跨村聯建”,成立安樂片區聯建黨總支,下轄安樂、謝坊、洋坊、黃莊四個村黨支部。 片區充分發揮謝坊村發揮多肉種植的優勢,采取入股分紅、土地租賃、技術支持等形式,以點帶面推動片區內多肉種植產業,實現跨區域抱團發展。該片區目前已建成多肉大棚1000余畝、物流工作站400平方米,實現多肉“產地直發”,母棚培育品種160余種,子棚可銷售品種200余種。 同時,多肉基地廣招聯建村民,統一組織進行產品介紹、電腦操作等方面的培訓,再聘用上崗,成為主播或者其他售后人員。“旺季的時候,我們每天的銷售量大約是6000多盆,銷售額有3萬多元,最高峰在線人數可達4萬余人,我每個月的收入在1萬元左右。”謝坊村陳麗華原在外務工,如今返鄉在多肉大棚里做起了主播,每月到賬一筆可觀收入的同時,還能方便照顧到家庭。目前,基地聘用貧困勞力長期工20名、臨時工42名,固定工薪資3000元/月、臨時工100元/天,不僅實現了部分農戶的“家門口就業”問題,也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就業技能。 柑橘包裝生產線 三元:因地制宜打造“一村兩品”特色產業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多年來,三元區徐碧街道通過抓黨建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和強大引擎,探索“跨村聯建”基層黨建工作模式,將廖源村、后洋村聯合組建廖源村聯合黨支部。據悉,這兩個村位于三明市南部,都屬于高海拔山區。 如今,廖源聯村在黨支部書記肖世華的帶領下,村民自覺參與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改變以往美麗鄉村建設“干部干、村民看”的局面;因地制宜打造柑桔和筍竹“一村兩品”特色產業,引進我國最新柑桔良種愛嬡38號即“紅美人”進行全新種植;充分利用水田豐富的稻下資源和優良水質,試行稻田養魚等,嘗試引進與種植各種蔬果的新、優、特品種,使每畝效益比以前提高了近三倍。近五年,村財收入平均每年增收10%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翻了一番,從6000多元增長到了12000多元,促進村民和村集體兩增收。 在此基礎上,廖源聯村還多方籌集資金,依托小農水建設項目打造“一河兩岸”休閑景觀點,利用地理位置和生態資源的優勢,開辦農家樂,加快發展旅游業,推動鄉村振興再出發。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