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基礎教育發展城鄉間和校際間不均衡、局部地區優質教育資源不足難題,三明市探索以強校引領弱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下沉—— 東南網3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儲白珊)日前,三明市“總校制”改革案例入選2021年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這是繼去年三明市作為福建省唯一地市入選全國12個“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后的又一件喜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城鄉間、校際間的教育不均衡,是當下基礎教育發展存在的普遍難題。對于地處閩西北山區的三明來說,人口少、地域偏,沒有太多外部優勢資源的注入,破解問題更難也更為緊迫。2017年,三明市探索實施“總校制”辦學改革,力圖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更多孩子。這一模式如何運作,成效幾何?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三明多所學校展開調查。 教師在“雙向奔赴”中互學共長 “這次澳大利亞研學之旅,我們要探尋幾個問題:為什么圣誕節在夏季?那里有哪些和中國不同的生物?想不想和我一起搭飛機去尋找答案?” “想!” 這個對話不是發生在機場,而是在三明市沙縣區城南中學八年級的地理課上。在同學們迫切的眼神中,教師高潔打開精心準備的課件,通過“云旅行”,帶領同學們開啟“沉浸式”澳大利亞探秘之旅。 兩年前,高潔還不會這樣上課。“很想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但始終不得要領。”她說。 轉變,始于三明市“總校制”辦學改革。 2017年,三明在市區先行試點基礎教育“總校制”改革,以1所強校帶1至2所弱校,推動總校與分校管理融合、教師互派、文化統一、教學同步、學科共研。2018年秋季,“總校制”向縣域延伸,探索優質分校再帶分校的“二級總校”模式。 2020年3月,“市區強校”列東中學跨區域牽手沙縣區城南中學。面對城南中學師資年輕、經驗不足等問題,列東中學首先派出一批英語、地理等學科教學骨干開展示范教學、指導講座。同時,以師徒結對形式舉行“同課異構”、優質課教學比賽等活動。 在“同課異構”活動中,高潔見到了“偶像”魏彩平。 魏彩平是列東中學教師,也是三明市初中地理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她與高潔結成師徒,并邀請高潔加入魏彩平名師工作室。 在師傅的啟發下,高潔打開了教學思路。她改“灌輸式”教學為情景式教學,所設課件都圍繞如何引導學生在情景體驗中主動探索,以獲得啟發。 高潔的課很快贏得同學們點贊。隨后一年多時間里,高潔的地理公開課從縣級開到市級、省級,還獲得沙縣區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等榮譽。“雖然我現在每天要花更多時間備課,但看到同學們從課堂表現到考試成績都有大進步,一切的努力都值了。”高潔說。 高潔的成長是城南中學教師隊伍成長的縮影。“牽手”以來,兩校目前已有51對教師結成師徒。在三明全市132所初中的中考總分平均分排名中,城南中學從2019年的第67名提升至去年的第55名,還獲評沙縣區教育質量優秀學校。 “總校制”之下,總分校教師定期雙向交流、掛職,同學段和不同學段交流教師分別達約10%、5%。“雙向奔赴”激活了青年教師成長的“源頭活水”,也緩解了骨干優秀教師集中在少數學校的資源不均狀況。 三元區建設小學是三明學院附屬小學(下簡稱“附小”)的幫帶分校。2018年3月,附小派出13名優秀教師前往建設小學交流一年半,王廣是其中一員。 初到分校時,王廣因為分校與總校生源存在的差距感到不小壓力。但她向建設小學老教師們請教后,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狠抓基礎,并下了更多功夫去引導孩子們享受學習。 而作為年段長,王廣針對建設小學開展活動少、家長參與少的情況,建立起學段、班級家委會,還推動親子社會實踐等特色項目落地。漸漸地,建設小學的同學們上課變得更活躍,家校合作也更緊密了。 這份難得的交流經歷,讓王廣不僅在教學和職業認同上有所突破,也對“總校制”改革過程中的難點堵點有了更清晰認識。回校后,她擔任附小“總校制”辦公室主任,每周組織協調會,幫助解決總分校在教研活動、教師交流與考核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總分校之間“并非削峰填谷,而是整體抬高” 在三明,“總校制”共有三條鏈:第一條是校際鏈,旨在推進總校和分校互動,以強帶弱;第二條是學段鏈,旨在強化小學和初中、初中和高中學段間的學習能力銜接,以大帶小;第三條是城鄉鏈,旨在推行一體化戰略,以城帶鄉。 三明的教育均衡之道,關鍵就在于鏈式管理,形成基礎教育“一盤棋”。 比如作為前述沙縣區城南中學的總校,列東中學(初中)也有自己的總校——三明二中(高中)。它們之間的互動,很能體現學段鏈的管理成效。 列東中學副校長詹高晟擁有多年教齡。他表示:“很多初中不作要求的知識點,到了高中卻是必須掌握的。如果老師們能在初中教學上多做一些銜接,孩子們來到高中就能更快適應。” “初中承擔教育普及性功能,而高中則帶有選拔性功能,其對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要求較初中有明顯提升。但目前初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在有效銜接上存在斷層。”三明二中副校長羅世余也深有同感。 羅世余同時也是三明二中另外一所初中分校——三明八中的執行校長。在如何填補斷層的問題上,三明二中、列東中學、三明八中采取舉辦教研組聯席會議、教育教學開放周等形式,組織成員校初高中教師一起聽課評課,開展學科教學交流、初高中課程銜接討論,相互熟悉各自學段的教情學情考情,以高中教學理念滲透初中整體課程。 這種變化,在三明八中九年級語文學科上學期期末試卷中已見端倪。“過去,老師主要訓練初中生進行記敘文寫作,試卷最后一題大多是命題和半命題作文。而這次,三明八中老師以薇婭事件作為材料,讓學生自尋角度,自擬題目談自我感悟。這不僅是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也是與高中議論文寫作很好的銜接。”三明二中教研室負責人李偉說。 采訪中,不少老師表示,“初中+高中”的“總校制”模式不僅能助力打通初高中知識斷層,通過情景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中主動探索,給予學生更多發展空間。同時,這種模式也給老師們帶來更多教學啟示,并成為一些老師的重要研究課題。 下大力氣結成總分校,派出師資,研究課題,三明二中并不“虧”。“三明市按片區劃分招收學生,列東中學和三明八中同處一區,都是三明二中重要的生源校。雖然這兩校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但如果學生基礎更好更扎實,學段銜接更加順暢,那么最終受益的還是三明二中。”羅世余說。 不只是教研,“總校制”之下,各個學校的管理水平也總體提升了。“過去,我們的管理制度較為粗放。行政人員在列東中學跟崗學習后,受益匪淺。從人員管理、舉辦活動,到整理各教學組的期末總結,我們都在總校的帶領下變得更為精細和規范。”城南中學副校長盧元春說。 這也是三明基礎教育改革所期。“我們的目標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整體抬高。”三明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劉若嘉表示。 均衡之道,向更深層面繼續探索 三明教育改革的“總校制”探索并非“無中生有”。 在上世紀90年代,三明開始嘗試結對幫扶、片區聯盟等“強校帶弱校”模式。但一方面,這種幫扶只集中于教研方面,較為松散;另一方面,幫扶是短暫的,并非長期持續。 2017年,三明市借鑒三明醫改“總院制”模式,試行基礎教育“總校制”辦學改革,探索優質均衡發展鏈式管理。 “開弓沒有回頭箭。”當年,三明市委、市政府聚集編辦、財政局、人社局等部門召開“總校制”研討會,市領導的這句話讓時任三元區建設小學校長的王向陽深刻感受到改革的決心。 “‘總校制’是一件好事,但它必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阻力,我們相信并堅定改革的方向。”啟動“總校制”后,王向陽主動配合調整職位,也十分支持從附小“空降”的執行校長陳永進的工作。“建設小學教師整體年齡偏大,我也在校10多年,擔任了7年校長,是時候迎接新力量了。”此后,校黨支部書記王向陽與校長陳永進成為搭檔,在校園管理、教學聯動方面配合完美,成為三明教育界的“一段佳話”。 一石擊起千層浪。在總校教師的指引和幫扶下,建設小學“從無到有”實現學校、學段、班級家委會全覆蓋,德育工作成了學校快速發展的突破口。以往每年有70名左右學生轉出的建設小學,現在每年轉入100多名學生。 “總校制”辦學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在深入推進的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 比如列東中學與城南中學分別隸屬城鄉,考核考評、職稱崗位、獎金發放等制度方案在短期內難以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用于“總校制”辦學教師交流、課程開發、教研培訓等相關工作的經費如何合規合理落實亟待規范明確。 為讓“總校制”辦學更加規范,2018年,三明市委編辦、三明市教育局、三明市財政局等部門共同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總校制”辦學改革十條意見》,明確了總校與分校在管理融合、教師互派、文化統一、教學同步、學科共研方面的舉措。2021年12月,三明市教育局又下發《三明市基礎教育“總校制”辦學考核評價辦法(試行)》,在全市開展基礎教育“總校制”辦學實地評估,進一步明晰了“總校制”的辦學標準和思路。 經過多年探索,目前,三明的“總校制”改革已形成“名校+N”、“高中+初中”“初中+小學”、同一行政隸屬和不同行政隸屬、緊密型單一法人和聯盟型多法人、優質分校再帶新校組建的“二級總校制”等5種辦學模式,實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資源共享和互補。全市共組建81個總校,結對分校154所,實現各縣(市、區)和基礎教育各學段“兩個全覆蓋”,受益學生占比35%。 5年來,一批分校已在總校的牽頭與引領下發展成熟。劉若嘉透露,三明市教育局正在探索完善“退出機制”,讓發展壯大成為優質學校的分校,再獨立組建新的總校,全面抬高“底部”教育資源。此外,三明市教育部門也正在考慮“正向調動”“逆向調動”的相關機制,切實解決不同行政隸屬教師職工的后顧之憂。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