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11日訊(通訊員 董繼釗 陳澤頻 文/圖)“我丈夫殘疾,兒子還在讀書,為了照顧他們,我沒辦法出去打工。在合作社幫工一天有80元的工資,年底還可以分紅,這樣一年可以增收5000多元。”村民吳桂娥掰著手指算了筆賬,臉上露出了笑容。 “以前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水稻和煙葉種植,然而,這些傳統農作物并不能為村民帶來豐厚的收入,如何讓村民富起來,成了村兩委的首要任務。”三明泰寧嶺下村黨支部書記楊友平說。通過“村黨支部+黨員能人+合作社+村民”的模式,由支部搭橋、黨員能人牽頭,成立了良友生態農場合作社,打造出了“嶺下大米”“嶺下山茶油”“嶺下蓮子”和“嶺下稻花魚”等品牌,以此來實現村財、村民收入雙增長。村民吳桂娥便是合作社的受益人之一。 如今,通過黨建引領,嶺下村村民富了,路燈亮了,河水清了,村莊美了,煥發新顏,游客也絡繹不絕。2021年,嶺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9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 嶺下村的蛻變是新橋鄉黨委緊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主線的縮影。近年來,新橋鄉黨委圍繞“人才回引、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探索推行“黨建+”工作機制,不斷夯實基層紅色堡壘,推動老區發展再譜新章。 2021年6月,“三明實踐”系列永安培訓班在嶺下村重溫入黨誓詞 “黨建+人才”,牽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 新橋鄉始終將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大力實施“人才回引”工程,建立健全“三心”工作機制,即懇談交流“聚人心”、導師幫帶“增信心”、走訪慰問“暖人心”,加強與在外優秀人才的溝通聯絡和情感聯系,拓寬人選視野,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打好鄉村振興基底。 楓源村地處新橋鄉東北部,去年村“兩委”換屆面臨著村內人才大量外流、黨員年齡偏大、村級后備干部儲備不足的困境。新橋鄉黨委通過新橋鄉上海流動黨支部、村黨員微信群等媒介,大力宣傳鄉情村情、村級換屆等政策,成功回引楓源村外出經商人員鄧榮根、大學生畢業生李夢參選進入村“兩委”干部隊伍,隊伍活力進一步增強。 據統計,2021年村“兩委”換屆中,新橋鄉先后回引在外經商人員、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共15人,占比31%。 “黨建+產業”,細耕經濟發展的“責任田” “我這有100斤,您看看合不合格。”“我有300斤。”……原來是嶺紅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嶺下村收購米酒。 新橋鄉山好、水好,自古以來就有釀造米酒的傳統,也有“一杯米酒:不要忘記老區人民”的感人故事。為做大米酒產業,由新橋鄉黨委牽頭,聯村黨總支在摸排村民意向、摸透米酒資源、摸清發展前景的基礎上與嶺紅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共同指導農戶組建“一杯米酒”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按標準統一收購農戶的“嶺紅”米酒。合作社成立以來,公司共收購農戶米酒3.6萬斤,帶動農戶增收40余萬元。 近年來,新橋鄉突破傳統黨建的地域限制,注重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以嶺下村黨支部為跨村聯建主村,聯合大源村黨支部、新橋村黨支部、坑坪村黨支部、汾信村黨支部成立新橋鄉峨嵋聯村黨總支,探索推行“四橋連心”黨建模式,即架起“組織互融橋、抱團發展橋、聯創聯治橋、服務民生橋”,建立健全定期協調議事和“1+5+3”項目工作機制,由各聯建村黨支部書記帶頭領辦或帶領其他村干部、致富能人、返鄉大學生成立農民合作社或生態農場,實現米酒、筍竹產業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 “黨建+治理”,畫好共治共享的“同心圓” “以前我們晚上生活都比較枯燥,白天干完農活,晚上要么看電視,要么到鄰居家里串串門聊聊天,晚上8點多各家各戶基本上就熄燈睡覺了,沒什么娛樂活動。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看上電影,我們的夜生活也變得有聲有色了。”剛在“一杯米酒”展廳看完電影的嶺下村村民鄧長旺感觸極深。 新橋村開展居民夜談會 自推行“居民夜談會”后,新橋鄉黨委建立“聞、問、望、治”四字工作法,全面提升夜談實效,這個村級放映室就是村黨支部書記楊友平在夜談中了解到村民晚上娛樂方式少后,提出的一個好點子。通過群眾點單、支部下單、干部接單的方式,“居民夜談會”已經在村黨支部和村民之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為打通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新橋鄉積極探索三級治理新模式,建立“黨總支+村兩委+黨員網格員”的管理制度,即在推動村級產業發展、疫情防控、化解矛盾糾紛等工作方面,由聯村黨總支牽頭,聯村村“兩委”具體負責,黨員網格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村民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形成“黨總支牽頭、黨員示范、黨群共治”的良好共治環境,激活社會治理“神經末梢”。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