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志愿服務更接地氣 ——寧化縣打造地方文明實踐品牌側記 初夏時節,依托文明實踐所(站),寧化縣的志愿者們正忙著開展政策宣講、疫情防控、科普服務等志愿服務。 寧化縣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著力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紅土地上客家人”文明實踐品牌,全縣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30個,實踐所(站)實現全覆蓋。 各所(站)利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行業窗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風景區、紅色遺址遺跡等設施資源,設立文明實踐點和服務驛站220余個,搭建起資源共享、功能齊全、便民實用的多元服務平臺。 寧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建理論宣講、社會宣傳、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健身體育服務、鄉風文明、交通文明等8支志愿服務支隊,線上注冊服務隊伍728支、注冊志愿者11700余名。同時,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通過網格掛包、聯建共建、線上平臺等連接起部門和實踐所(站)、群眾和部門之間的“供需”渠道,以精準服務對接群眾需求,以實踐活動豐富群眾生活,讓志愿服務更接地氣、抵人心、暖民心。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寧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志愿者協會加強全縣志愿者的招募和統籌調度,萬余名志愿者始終堅守在一線,摸排底數、測量體溫、登記、運送物資……他們還下沉社區配合做好隔離人員后勤保障工作,深入網格開展入戶“敲門行動”,摸排高風險地區返鄉人員和全民核酸檢測宣傳動員及預登記等,一抹抹鮮艷的抗疫“志愿紅”成為城鄉大地的一道道流動的美麗風景。 暢通社情民意,推動社區治理。翠江鎮小溪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了解到居民健康診療需求后,建立起家門口的健康驛站,定期為居民提供愛心義診、健康講座服務;雙虹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利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腰鼓、樂器、合唱等文娛服務;北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置閱覽室為留守兒童開展閱讀指導,讓孩子有去處,讓家長更放心。 寧化縣安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實行“農業合作社+志愿”服務模式,結合轄區筍竹、多肉產業發展,開展種植技術、網絡直播、花卉銷售培訓20余期,引導多肉基地的年輕人在淘寶、抖音、快手上直播銷售,日銷2000多盆。 政策理論充實群眾思想,實踐活動豐富群眾生活。理論宣講工作,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化縣委宣傳部組織志愿者運用“1+X”基層宣講模式(即理論宣講+文藝表演、知識競賽、科普宣傳、農技培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以百姓話語,結合“土話”、三句半、小品等通俗易懂的文藝形式和“媒體融合”,累計開展各類志愿線下宣講600余次、服務5萬余人次。同時,開展“云宣講”10場,微宣講上百場,線上受眾超30萬人,直播點贊人數超15萬人次,讓黨的大政方針真正進入百姓的門檻、溫暖百姓的心坎。 一餐熱飯,慰藉了老人,方便了家人。方田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針對轄區留守老人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無法實時照顧,老人生活孤寂的現狀,在方田村農村幸福院實行“互助養老”,實行“四化”模式(生活互助化、娛樂本土化、服務專業化、習俗文明化),成立“社工+志愿者”養老志愿服務隊,圍繞“幫老、幫困、幫病、幫殘、幫事、幫心”的目標,常態化開展關愛老人志愿服務活動,實現老有所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破解農村養老服務難題。 精心澆灌,文明花開。寧化縣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一單位一亮點,一鄉鎮一特色,一所站一品牌”建設。 “一盞臺燈” “‘滿天星’文明新風進萬家”“社區公益閱讀”等5個志愿服務項目在市首屆志愿服務大賽中獲獎,“一盞臺燈”項目獲省志愿服務基金會扶持。 寧化縣深化“紅土地上客家人”文明實踐,編織起群眾意見“傾聽網”、困難群眾“愛心網”、百姓需求“服務網”。志愿者們用無私的奉獻,傳遞愛心和文明力量,不斷提升著城市文明的溫度。(作者:李玉琴)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