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報沙縣記者站 許 琰 5月18日臨近中午,走進位于沙縣區府前西路的“長者食堂”,明亮的廚房內,廚師們正忙碌地準備菜品,鹵雞腿、荔枝肉、紅燒獅子頭、白菜、四季豆……每天8道為老人量身定制的中餐陸續出爐,供老人們自由選擇。 “兒女都在外地,平時我自己一個人住,經常是煮一次吃兩三頓。在這里喜歡吃什么就拿什么,味道也很好,還能和大家一起聊聊天,我很滿意。”85歲的老人葉寶英面帶微笑地說。 民以食為天。為解決老年人“吃飯難”問題,沙縣區采取政府主導、慈善助力、公司運營、個人自費、志愿參與的方式探索建設“長者食堂”,面向特殊困難家庭和獨居高齡老年人提供低償助餐服務。目前,已設立“長者食堂”18所,助餐8600多人次。此外,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打造“慈善廚房”志愿服務項目,已送出愛心餐8萬多份,愛心饅頭80多萬個。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沙縣區率先在全省創辦鄉村樂齡學堂,將老年大學理念植入農村、社區,創辦樂齡學堂53所,覆蓋全區12個鄉鎮、街道,并組建了一支120多人的教師志愿者隊伍,定期組織開展“共學、共餐、共伴”活動,給予老年人更多精神滋養和人文關懷,受益老年人突破2萬人次。 “一老一小”始終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群體。近年來,沙縣區委、區政府始終將“一老一小”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問題,不斷優化“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良好環境,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定向發力,切實把好事實事辦到“一老一小”心坎上,讓群眾共享幸福生活。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寓教于樂的小吃制作、強身健體的球類課程、傳承文化的手工竹編……沙縣區各鄉鎮的“復興少年宮”里精心安排的課程,讓農村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近年來,沙縣區以被列為鄉村“復興少年宮”全國試點為契機,建成鄉村“復興少年宮”25所,在課外時間免費向農村少年兒童開放。在師資上,吸納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退休教師等300多人到少年宮擔任輔導員。在課程設置上,圍繞道德培育、文體娛樂、勞動實踐三個方面,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開設了游魚、舞龍等特色課程150多個,開展活動700多場次,惠及農村少年兒童6800多人。 “在這里,不僅可以讓孩子學畫畫、寫字、舞蹈,還教做烏米飯、青草凍這些傳統美食,特別好。”在夏茂鎮第二中心小學門口,前來接孩子放學的樂女士對“復興少年宮”課程豎起大拇指。 鄉村振興、教育先行。沙縣區還計劃投入2.45億元加快推進沙縣一中食宿樓、城南中學食宿樓、龍湖小學建設,打造3所涵蓋高、中、小學段的“小吃學校”,實行寄宿制管理,解決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的家長們的后顧之憂。同時,開展小吃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編制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小吃校本教材,每周安排1至2課時,由小吃制作傳承人為學生們授課,引導學生在感受小吃文化魅力的同時,體會父母在外創業的艱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辦好各項民生實事。沙縣區將繼續以“大愛三明”主題活動為抓手,不斷完善服務措施,加強兜底保障,讓“一老一少”共享更多發展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