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麻嶺村 東南網8月9日訊(通訊員 黃中泉 魯云 文/圖)“如今,我們村有了精氣神,這都得益于街道經常開展的文明實踐活動。”馬義平豎起大拇指贊嘆道。 夏日炎炎,在永安市燕東街道麻嶺村部五樓文化室內,一場學習《閩山閩水物華新》為主題,鄉土氣息濃、一聽就懂的文明實踐宣講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麻嶺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姚慶春正在把個人學習心得融入到“生態蔬菜”品牌壯大、振興村莊發展的描述中,讓在場的黨員、群眾切身感受到思想的引領力量;志愿者自編自演的“移風易俗新風尚”文藝宣講節目,時不時激蕩起老百姓心中的共鳴…… “放下手中的活,來認真聽一聽,收獲很多。我們姚書記結合當前的災后重建、水源保護、環境治理等日常工作,講出了大道理!”伴隨著村民們的掌聲、喝彩與歡笑,“增強創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等新發展理念,潛移默化“走進”了百姓心坎,滋養了群眾心田。 麻嶺村以文明實踐活動作為重要平臺,整合資源,精準開展活動,讓文明實踐成為一種常態。在村涼亭下,鄉村振興指導員為村民講述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后溪河邊,農技志愿者引導種植戶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文化室內,“先鋒宣講團”講述永安歷史故事,幫助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系列思想內涵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緊跟時代節拍的文明實踐活動,掀起學習《閩山閩水物華新》熱潮,激發鄉村干部積極投入鄉村振興建設的行動自覺。 麻嶺村于2019年建成300平方米文化室,有機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員承諾欄、好人榜、示范戶、崇德尚賢榜等元素融入其中。立足形勢,隨時更新理論宣講,讓村民喜歡看、看得懂、有共鳴;走在村道,展現的是一面面主題突出、色調鮮明、正能量十足的“文化氣息”,讓村民們在耳聞目染中接受思想熏陶。 “姚書記,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我想入黨。”90后剛上任的村委劉美玲拿著一份手寫的申請書走進村黨支部書記辦公室。“這些都是年輕人對黨組織的信任和肯定!”看著一沓厚厚的入黨申請書,村支部書記姚慶春感慨頗多,2019年以來,麻嶺村已有10多名村民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32人加入黨組織,其中35周歲以下黨員11名,為黨支部建設和村莊快速發展源源不斷注入了新鮮血液。 漫步麻嶺村,農戶門前的“清潔庭院”“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光榮之家”等榮譽標識,格外醒目、熠熠生輝,成為基層文明實踐活動的生動詮釋。 村中別墅群 在村民家中,志愿者們不定期上門為老年人耐心講解手機功能、防詐騙技巧,講美德故事,幫助老人樂享智慧生活。 在紅白事現場,破除陳規陋習已成村民常態,他們自覺遵守酒席標準、操辦流程,倡導文明餐桌、反對鋪張浪費。 在村建幸福院里,10多名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正挽起衣袖,調餡、揉面、搟皮、包餃子,為10多戶困難老人送溫暖,讓他們感受麻嶺村“大家庭”濃濃的愛。 志愿者送溫暖 “感謝黨的惠農好政策,感謝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是他們幫我引良種、促銷售,讓我們在家門口就可賺到錢了。”不菲的收入、良好的村容村貌,使村民們轉變了以前外出打工的觀念,大家開始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刨金”。村民王友根說:“過去我外出打工一年也就掙個萬兒八千的,現在在家光種植萵苣每畝地一年就能掙個萬把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還可以輪作其他蔬菜,照顧家庭也有時間了。” 在永安市,像王友根這樣靠種萵苣發家致富的村民,占麻嶺村全村的95%。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與村兩委干部經常在農閑時節,組織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四處考察蔬菜了解市場行情,保持與江西、廣東等外地蔬菜銷售商密切聯系,有效確保了在遇到蔬菜價格波動較大時植戶們的利益最大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