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劉博文 劉才恒)暑氣漸消,走進寧化縣石壁鎮溪背畬族村,大片油茶樹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昔日的寧化飽受水土流失之苦,是我省最嚴重的水土流失縣之一。據1995年全省衛星遙感普查,寧化縣水土流失面積455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近五分之一。 2010年,寧化厚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杜秋生看中當地富含磷、鉀等元素的紫色土,便在石壁鎮陂下村、溪背村、江頭村承包5000多畝荒山,種植油茶。然而,嚴重的水土流失讓杜秋生至今后怕:“禿嶺荒山中,一到下雨天,雨水直接沖刷著土地,各種作物頃刻間夾雜著紫色泥沙卷入河里,大家常常望山興嘆……” “此山一無毛、二無皮、三無肉,只剩下光骨頭。”這是本地常說的順口溜。寧化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張運富說,“光骨頭就是頁巖,保水保肥能力極差,導致寧化水土流失治理成本是其他地方的3倍。” 不僅如此,寧化當時還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如何以薄弱的財力,破解水土流失治理難題? 經過深入調研思考,寧化創新舉措,探索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公司運作、大戶承包,土地流轉、農戶入股,單位包干、社會參與,全面封禁、分類治理,長效管護、惠及民生”的治理機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累計引導1.9億元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項目。 水土流失治理,關鍵在于構建科學有效的防治體系。張運富還記得,當時干群攜手,完善治理規劃,探索出“魚鱗坑+山邊溝”“竹節溝+水保林”等五種模式,因地制宜配置水土保持林草、工程及農業技術措施,逐漸形成有效的綜合防治體系。 說起綜合治理過程,杜秋生仍歷歷在目。縣水土保持中心幫助厚德生態公司申請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項目,獲得500多萬元資金補助和技術指導,協助改造坡耕地近4000畝,配套建設截排水溝和蓄水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荒山變成了茂盛的油茶林,畝產茶油40公斤以上,公司年產值達2400萬元,還帶動200多名村民就業。”杜秋生欣慰地說。 經治理成功的地塊,植被覆蓋率大幅提高,山地涵養水源、截留降水能力明顯增強,氣候得到調節改善,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20多年來,寧化接力奮斗治理水土流失,全縣累計完成投資6.5億元,水土保持率從2000年的80.85%提高至90.79%,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至約221平方公里,減少面積超過一半。2021年12月,寧化縣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