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業創新作為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大部署,在培育創新人才、解決農村“三空”難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支持大學生、致富能手返鄉創業,形成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返鄉養蜂“釀造”甜蜜生活 8月21日,走進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聞著沁人心脾的山花香,不遠處還傳來嗡嗡的蜜蜂聲,在一片布滿蜂箱的地方,負責人廖長秋正打開蜂箱查看著蜂蛹。 今年30歲的廖長秋,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經過5年的摸索和學習,如今他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蜂“土”專家。 2015年,從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廖長秋,返鄉嘗試水培蔬菜種植,雖然試種成功,但由于種種原因,無法擴大規模,打不開銷路,只好放棄。 廖長秋正打開蜂箱查看。受訪者供圖 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廖長秋了解到土蜂養殖成本低、風險小、利潤高、見效快,且際溪村林木茂盛,自然條件、生態環境都非常適宜蜜蜂養殖,讓他萌生了養蜂的念頭。與家人商量后便買了養蜂工具,向蜂農進了幾箱蜂,開始摸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養蜂伊始,他被蟄得滿頭包,也不清楚蜜蜂每年都會分窩,買了幾箱蜂跑得只剩一窩。他沒有氣餒,四處求教,經過多年來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他的養蜂技術逐漸成熟。 2021年,他擴大養殖規模,養蜂基地由一個擴展成三個,家養蜜蜂規模從15箱擴大到80余箱,加上誘蜂箱,夏季蜂蜜產量達450余千克,產值5萬余元。養蜂上了路,蜂蜜產量年年增長,但是銷路不盡如人意。“現在我的蜂蜜只能在親朋好友和老同事中銷售,產量上去了,無人問津,新蜜到了冬天會出現結晶,影響品相。”廖長秋正為打開銷路發愁。 轉機很快出現。“銷農貨,找電商”。為了打開銷路,廖長秋開通了抖音賬號,拍攝短視頻,記錄自己尋蜂、采蜜等趣事,并迅速圈粉,抖音“粉絲”達到1.4萬人,成為泰寧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有了名氣,他的蜂蜜自然是供不應求了。 廖長秋的事跡只是泰寧眾多返鄉創業大潮人員中的一個縮影。返鄉創業者的智慧與勞動形成一個個富民產業、朝陽產業,在泰寧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時期,為泰寧經濟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蠶海桑田”蹚出致富路 今年35歲的龔長明,長期在醫藥行業摸爬滾打。2015年,正值事業上升期的他結識了僵蠶。 靠著敏銳的判斷力,龔長明放棄福州原有的醫藥工作,決定自己創業小試一番。 “泰寧的山地丘陵地形,降水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可長時間滾動種桑養蠶,物候條件優越,是我創業的不二選擇。”龔長明經過深思熟慮后,踏上了返鄉創業圓夢的道路。 龔長明(右)正在給客戶介紹產品。熊明歡 攝 2015年,龔長明找到福建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專家進行菌種技術合作,并在家鄉承包了4公頃土地。2016年,他注冊了泰寧龔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事業正式進入正軌。2017年,公司第一批僵蠶成品通過中藥材合格檢測。逐步掌握僵蠶養殖技術的龔長明與多家醫藥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打通僵蠶銷售渠道,產出的僵蠶價格有120多元/千克。 龔長明和團隊攻克了僵蠶的技術瓶頸之后,心里有了底氣順勢擴大養殖規模,首創了“公司+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帶上鄉親們一起致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公司免費提供苗木、技術、蠶,村支書參與管理,農戶負責種植桑樹,以桑養蠶。“桑苗、蠶苗是免費的,桑葚可以賣,桑葉能制茶,蠶又有公司統一收購,技術上還有專門指導,這么好的事情,可不得跟著干。”朱口鎮的李大哥高興地說。 一片葉子、一只蠶蛹,興起一條產業鏈。桑樹全身都是寶,桑葚可以作為水果、桑枝可以種植木耳、桑葉可以養殖僵蠶、林下可以套種南瓜。為了打造種桑養蠶產業鏈,在原有基礎上,2018年龔長明又開始深入探索推廣“果桑+僵蠶/桑螵蛸+X”生態種養模式。經過1年多的實驗改良,2019年底第一款桑葚酒推向市場,隨后桑葉茶也陸續正式推向市場,當年桑葉茶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0萬元。 “政府出臺的系列政策鼓勵我們前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覺得大有可為。作為一個農民家的孩子,我愿意扎根在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雖然受疫情影響企業產品銷售量有所下降,但是對家鄉的熱愛和廣闊的行業前景讓他依舊對未來充滿信心。 號角聲聲起,戰鼓催人進。在這些返鄉創業主體中,像廖長秋、龔長明一樣踩著“時代鼓點”回鄉創業的人越來越多,讓泰寧的鄉村大地涌動出一股股鄉村振興的青春力量。他們在新時代新農村實現夢想,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