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6日訊(福建日報 黃奕杰 文/圖 )梅列,原指列東、列西、徐碧一帶,1983年至2021年,是三明市區兩區之一梅列區的名稱。梅列古名尾歷,因三元本地話諧音,于清代改稱梅列。列西古城墻上至今還有一城門,額曰“梅列”,落款“乾隆庚午□夏之吉”。 溯其源,梅列的地名和三種植物有關。一種是中國南方有名的茉莉花,“清芬郁烈……為眾花之冠”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有著印度情調。據三元城關鄧氏金房家譜記載:“尾歷古名‘牡礪村’,閩俗音語相傳,謬呼為尾歷。今花多有此種,皆為‘牡礪’,亦有‘牡礪窠’。鄧魏兩姓居焉。”由于種植的茉莉,本地話稱“牡礪”而名該地為尾歷,終至梅列。茉莉于西漢時由西域而來,到唐代閩中西北沙溪流域已有漢人居住,也帶來了茉莉種植,想必當時梅列亦有種。 尾歷的名稱唐代已有,《閩清澳峰羅氏族譜》序言里說:“朔我尾歷羅氏為企生公后裔大興公,官於侯官縣,遂居焉。大興公字必旺,唐開元六年,與陳林二友結為金蘭,同往沙縣尾歷,各購一屋宇,以此世居。”到南宋,李綱謫居沙縣,本地年輕的后輩鄧成彥送給李綱裝點新居寓軒的花里也有茉莉。李綱還賦詩:芳花遺我比瓊瑰,慚愧幽人自壅培。名字曾于佛書見,色香今入寓軒來…… 一種植物源自梅列沙溪兩岸遍生苜蓿的傳說,也是因苜蓿的三元本地話與尾歷諧音,而稱該地名為尾歷。苜蓿為多年生植物,有多個品種,可作飼料、作菜蔬。宋代沙溪流域名士鄧肅有詩云:“喚回勝景憑夫子,使我甘歸苜蓿盤。”鄧肅因花石綱詩被屏出太學,回到家鄉,這首詩體現他靜待時機、希冀再起的入世心態、遠大胸懷。其中“苜蓿盤”的意思,一是安于暫回家鄉以苜蓿入食的平靜清苦生活;二是反映當時沙溪兩岸,包括當時的梅列,確是生有苜蓿,而且人們還采而為蔬。 還有一種植物,也是源自民間傳說。說清乾隆年間有一個官員到梅列看望同僚,看到原市政府大樓的山嶺上,有楊梅樹成列生長,形成陣勢,正好又值楊梅成熟時期,一個個郁紅的梅子累累掛于梢頭,嘖嘖稱奇,而稱該地為梅列。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