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學制燈 鄒遠欽在示范貼花 鄒遠欽今年59歲,是縣里魚子燈的非遺文化傳承人。魚子燈,取其“魚”與“余”、“燈”與“登”諧音,寓意年年有余,五谷豐登。東石村魚子燈自宋朝至今已七百多年的歷史,曾是村里鄒姓家族的獨門絕活,到他這代僅剩宗族幾位老人會制作。鄒遠欽自小就喜歡魚子燈,只要是農閑時候,他便纏著父母教他制燈,目前是村里少有能夠全程制作完成魚子燈的人。 文化館里魚子燈展示 鄒遠欽介紹說,做魚子燈工藝繁雜,通常一盞魚子燈需要五六個人共同制作,有人做框架,有人剪紙,有人貼花等。其中,魚頭魚尾是制燈的關鍵,骨架需用削得細膩而光滑竹子扎成;剪魚鱗花需用薄且光滑的紙,粗細大小要與整條魚的大小相符,講究分寸和平直;粘鱗花需要在骨架表面粘上漿糊,再貼上一層透光且薄的棉紗白紙作襯底,貼花時雙手將鱗花拉緊貼上,使得魚鱗呈現出立體效果;接著點眼、描鰓、畫翅,用濃淡不同的顏色描繪而成。五六個人要制作半天,才能完成一盞魚子燈。 夜色下栩栩如生的魚子燈 魚子燈制作工藝復雜,耗時長且需較強的耐心和專注力,因此傳承難度大。為這事,鄒遠欽曾經很發愁。正好縣里在大力挖掘傳統文化,村里也找到他,希望他能將魚子燈文化發揚光大。鄒遠欽當即表示,作為黨員,他有責任做好帶頭示范作用,愿意把技藝傳授給更多人,讓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茶東坑魚子燈文化調研會 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鄒遠欽一方面積極參與魚子燈傳承保護座談會,一方面挨家挨戶動員。同時,以節日慶賀為契機,組織村民一起制作魚子燈,舉行游燈會,以表達興旺吉祥,憧憬家境殷實的美好愿景。在數年努力下,如今,村里把一個廢舊的村部修繕成魚子燈手工藝傳習館,組建起一支35人的隊伍,編排了魚子燈舞,節慶舞魚子燈已成為村里的“傳統節目”。 村里還把制作工藝與村俗文化活動拍成專輯,發布到互聯網平臺與網友進行交流,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并著手籌備魚子燈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縣文化館也鼎力配合,在館里展示魚子燈,將魚子燈舞和梅林戲表演一起推介給游客觀賞,把傳統手工藝的精美搬上了表演舞臺。同時,村里多次聯合文化館舉辦魚子燈走進校園活動,給在校師生講解鬧燈習俗,手把手傳授魚子燈制作技藝。 鄒遠欽期待著,希望魚子燈能成為東石村的“特色明信片”,流傳更遠,點亮傳統手藝的傳承路。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