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縣第七中學校園里一片熱鬧景象。蔡曉卿 攝 東南網10月14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近日,走進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校園里一片熱鬧景象——操場上,武術班的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動作整齊劃一,一招一式剛勁有力;足球班的同學正練習帶球、射門等基本動作,在綠茵上追逐夢想;教室里的課程也精彩紛呈,非洲手鼓、舞蹈、書法、繪畫……這是尤溪縣第七中學開展課后延時服務,讓課后延時課程成為學生的“趣行動”,讓課后延時服務成為學生的“趣時光”的生動寫照。 據尤溪縣第七中學副校長盧佳參介紹,從2021年秋季開始,為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學校開展了課后延時服務,面向初中部所有學生推行工作日“2+N”課程模式。今年秋季,在總結去年經驗基礎上,該校陸續投入資金建設舞蹈實訓室,添置了古箏、籃球、足球、乒乓球桌等器材,并積極引進校外服務資源,打造菜單式課后服務體系,開設有足球、繪畫、書法、拉丁舞、古琴、古箏、輪滑、跆拳道、實用防身術等21種特色課程,共計54個教學班。 “課后服務推行‘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開展,每天2小時,每天第一階段時間以課業輔導為主,采用‘面對面、一對一’模式幫助學生解決作業難題。”至于周末課后服務,盧佳參表示,學校根據學生需求開展,周六上午開展體育、藝術、科技創新、優秀傳統文化、計算機編程等方面輔導、訓練、競賽、展演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由選擇。 老師給學生進行課后課業輔導。練為泉 攝 喜歡唱歌的八年級學生詹曼鈴平時很少在大家面前一展歌喉。在學校開設了小合唱課程之后,她主動報名參加。她說:“學校開展的課后延時服務不僅讓我重拾了自信和愛好,而且也提高了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家長蔡愛玲說:“我的孩子報名參加了足球這個項目,既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又增強了體質,同時也釋放了學習壓力,我覺得這項活動開展得特別有意義。” 尤溪縣第七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鄭枚灃說:“通過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學生報名參加他們感興趣的編程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能舉一反三,在不斷思考和嘗試中成長。” 開設古琴特色課程。練為泉 攝 東南網記者從三明市教育局初等與幼兒教育科了解到,2018年秋季,三明市開始在兩所市直屬小學開展校內課后服務試點工作,并逐步在各縣(市、區)小學推廣課后服務試點。2020年,三明市教育局聯合三明市委文明辦、三明市民政局、三明市財政局、三明市人社局等八部門,協調推進各地各部門因地制宜開展“1+N四點半學校”工作,構建以教育系統為主,其他部門為輔的“1+N”服務格局,形成課后服務三明特色。2022年,三明市教育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結合學生需求、校情學情與特色資源,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學校工作日“2+N”課后服務模式。“2”即作業輔導和體育活動2項基本服務,“N”即學校結合優勢特色、學生需求開展科普、文藝、勞動、閱讀等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類拓展服務。目前,三明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實現“2+N”課后服務模式全覆蓋,城區學校實現“2+3”模式全覆蓋。據統計,三明全市開展課后延時服務的義務教育學校共有346所,自愿參與學生28.5萬余人。 據了解,下一步,三明市還將不斷優化課后服務形式和內容,推進課后服務提質增效,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讓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 同學們正在練習非洲手鼓。蔡曉卿 攝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