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8日訊(通訊員 )背著法徽,拿著卷宗,爬過大山、走過田坎,來到村組、企業、學校……從2016年進村入戶開展“車燈下的調解”,到2022年探索線上“燈光法庭”,清流縣人民法院大力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內在精神,找準發力點,堅守司法為民服務初心,為營造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提供基層服務保障。 堅守初心、便民利民,下沉一線融入治理 2016年,清流法院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近30年的老黨員、金融審判庭庭長楊木森,依托“一支部一特色”司法黨建品牌創建,在農忙時節利用下班時間聯合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到涉金融糾紛農戶家中進行訴前調解,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六月的清流,正是農忙時節,法院下鄉送達、調解常吃“閉門羹”。“既然老百姓沒有空,我們就找老百姓有空的時候,到他們家里、到田埂上去做工作。”接下來那半個多月的時間里,楊木森便帶上兩個書記員,每天傍晚出發、戴月而歸開展金融糾紛入戶訴前調解,“三個臭皮匠”的足跡踏遍轄區暖水、基頭、拔里、下戈等十余個村居。經過耐心與農戶溝通,促成十余戶當場還清欠款,另有七十多戶同意分期還款。 有一次,他們在一名欠款農戶家門口等到晚上八九點鐘仍然大門緊鎖。原來,那戶人家還在田里勞作。經村民指引,楊木森法官一行在田埂上找到了欠款人,因夜色太暗無法看清材料,駕駛員打開車燈照明,同行的書記員拍下了這一幕,“燈光法庭”這個樸素的稱呼由此而來。 創新引領、延伸服務,深入基層為民解憂 清流法院司法為民的這盞“燈光”,始終未曾熄滅。這些年來,每逢農忙時節、過年前外地務工人員集中返鄉時,法官們的身影都會出現在農家院里、田間地頭,“燈光法庭”服務的案件類型也不再局限于金融糾紛。 以“燈光法庭”工作為糾紛化解載體,結合各試點村村情,建立駐村法官工作室,選派駐村法官工作組,選聘鄉賢、綜治網格員等作為特邀調解員,促進各類矛盾糾紛及時調處、就地化解、源頭預防,營造和諧穩定的鄉村社會治安環境,為村民搭建“家門口”的司法服務平臺,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提升靠前服務意識,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主動選取一些在當地多發易發、當事人行動不便、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等案件,開展“菜單”式精準普法,聯合“餓了么”清流分公司開展“送法進萬家”活動,增強群眾法治理念。 篤定前行、訴非聯動,多元調解化解糾紛 今年3月,清流法院利用金融司法協同工作室成功調解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被告清流某公司、謝某于2019年11月,在某銀行電子服務平臺辦理了小額微快貸借款,約定借款35.7萬余元,借款到期后被告未能依約履行到期還本付息的義務,原告遂向清流法院起訴。 承辦法官在收到案件后,立即啟動“金融司法協同調解”機制。調解過程中,金融調解員利用專業知識針對被告就逾期利息及罰息方面的異議問題進行釋明,承辦法官從法理上向雙方當事人釋明訴訟的法律問題和法律風險,最終在法官與調解員耐心細致勸說下,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當場簽訂調解協議。 這是清流法院強化聯調聯動,促進糾紛精準化解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清流法院將“燈光法庭”積極融入訴源治理,全面落實一站式建設部署,搭建集約平臺、推進多元共治、深化訴源治理,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大量糾紛優質高效化解在訴前,群眾的司法體驗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做好聯動調解文章,與20余個部門建立訴非聯動工作室,推動主管部門設立金融、物業等專業調解組織,促進糾紛聯動化解。做好鄉賢調解文章,設立駐村法官工作室、老兵調解室等,選聘鄉賢擔任調解員,構建“法官+鄉賢”調解模式,促進糾紛源頭化解。做好律師調解文章,建立律師值班制度,探索“律師調解+司法確認”模式,促進糾紛多元化解。做好線上調解文章,建設云上法庭、線上音視頻調解室,通過視頻、遠程便捷化解糾紛。 近年來,清流法院以“燈光法庭”為輻射點設立法官工作室、巡回法庭審判點,架設起了親民、利民、為民的“連心橋”,推動訴非聯動工作縱深開展。訴非聯動工作來,運用調解平臺調解案件2788件,調解成功1896件。其中,鄉賢參與調解851件,律師參與調解509件,在線提交司法確認書361件。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