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1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漫畫、紀錄片、原創MV、沙畫視頻、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家鄉的風土人情、農特產品、傳統文化等多種主題……今年7月,三明市第三屆網絡文化節活動自舉辦以來,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積極投稿,截至目前共收到作品600多個,其中挖掘到不少優秀作品,在網上持續唱響“三明好聲音”。 創意作品 宣傳家鄉 視頻作品《追憶一束溫暖的光》截圖 本屆網絡文化節收到了一件富有創意的投稿——沙畫視頻《追憶一束溫暖的光》。該作品根據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顏全飚散文作品《追憶一束溫暖的光》改編而成,通過沙畫的藝術形式,展示不同時期的照明來源。視頻中,以七十年代的煤油燈,八十年代的汽燈、火盆、柴油發電機,九十年代通上電等事件,反映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 IP設計開懷豬(作者供圖) 據了解,該沙畫視頻的作者為陳光登,是大田籍返鄉創業青年。他創辦的福建攏眾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有18名員工,都是返鄉青年,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宣傳好家鄉大田。 因為都熱愛視頻,一群年輕人不斷創新,創作的《追憶一束溫暖的光》《遲到的簽字》《萬家燈火》等視頻作品紛紛獲獎。除此之外,他們還參與創作硒望之田、風展紅旗如畫三明等公共品牌,并根據大田當地特色,設計了伊文兔、開懷豬等文化IP形象。 采訪中,陳光登表示,希望創作出更多充滿三明人文歷史、自然風情特點的作品,記錄三明、傳播三明、助力三明建設。 聚焦阿嬤 火到海外 本屆網絡文化節中,東南網記者還發現了同樣來自大田縣的系列優質投稿。該系列作品通過“聚焦阿嬤”,推出了《阿嬤古法倒蒸地瓜干》《阿嬤古法釀米酒》等作品,帶網友“沉浸式”體驗鄉土生活,并火到了海外。 記者了解到,視頻里阿嬤的兒子吳以校就是創作者。2020年,吳以校和妻子回到家鄉大田縣梅山鎮,在抖音、今日頭條、嗶哩嗶哩等平臺上開設了“閩湖阿嬤”賬號,由妻子和母親當主角,開始了新媒體創作。“沒有想到,拍攝一些傳統美食傳到網上,點擊量還不錯,網友都很喜歡。”吳以校說。 他將這一系列作品發布到網上后,逐漸吸引來粉絲30多萬。2020年12月底,吳以校試著把制作紅粬酒的視頻,上傳至國外的視頻網站YouTube。“出乎意料的是,視頻發布沒幾天,播放量就達到了3萬次……還有外國的網友咨詢如何購買純手工釀造的米酒。”吳以校說,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后也非常激動,拍起視頻來更有干勁了,還經常跟他探討視頻選題。為了方便外國網友觀看,理解視頻內容,吳以校在視頻里添加了英文字幕。 視頻作品《阿嬤古法釀米酒》宣傳圖片(作者供圖) 如今,“閩湖阿嬤”賬號在YouTube網站上已小有名氣,粉絲數達到15.6萬,發布的239個視頻中,播放量超過50萬次的視頻有25個,其中播放量最高的一個達450萬次。隨著“閩湖阿嬤”賬號在海外走紅,收入也相對穩定下來,吳以校對接下來的創作更有信心了。接下來,他將做大自己賬號的矩陣,聚焦傳統文化,拍攝一些非遺、手工等主題,做大“視頻+三農”模式,并將繼續探索下去。 他說,廣大的農村有很多發展的機會,希望有更多的返鄉創業青年回來家鄉工作,把自己的家鄉傳播出去…… 吳以校與母親一起進行視頻創作(作者供圖)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大田涌現出一大批網絡達人,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田后生仔”網紅現象。如獨立民謠創作人林啟得、短視頻音樂人貓女林、短視頻制作人課余時間、以及大田TV、微大田、掌中大田等,利用網絡,創作優質內容,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參與方式: 今年7月,三明市第三屆網絡文化節啟幕,廣泛征集短視頻、微電影、公益廣告、動漫、音頻、H5、攝影、圖文等融媒體作品。即日起至2022年11月30日前,請將作品等資料發送至郵箱2780989580@qq.com,郵件主題注明“三明市第三屆網絡文化節”,聯系電話:0598-8252720。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