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伴隨文明城市的創建,城市座椅已經遍布大街小巷。一把把小而溫馨的座椅,是為民服務的拳拳初心,是城市文明生活的精致細節。 小座椅解民憂 休憩是座椅的第一功能,讓落腳歇息變得觸手可得。 這一點,市民任先生感觸頗深。他有個周歲可愛的兒子耀耀。耀耀有個不好習慣,就是出門時不愿意坐嬰兒車,非要讓爸爸媽媽抱著。 “天冷時,我還可以借力腰凳,抱著他出去走一兩個小時沒問題。”但是,遇到炎熱天氣,任先生越來越覺得帶兒子出門溜達是一件難事。 “天太熱,用腰凳背他,他的背靠著我的前胸,沒一會兒兩人都濕透了。”隨著耀耀慢慢長大,體重在不斷增加,若不用腰凳,任先生和妻子都直呼“太費爹媽”。 沿河設置的公共座椅,解決了任先生的“燃眉之急”。任先生和妻子輪流抱孩子,走一段路就可以坐下歇息,讓孩子站在椅子上活動活動,他們也趁機放松涼快一下。 “在市區,不僅是江濱步道,主街的人行道上,也需要增設一些座椅。這樣能為逛街的市民提供便利。”任先生提出了建議。 座椅也可以有趣味,讓人體驗休閑的快樂。位于麒麟山腳下的起飛公園,樹蔭下的圓桌石凳永遠是爺爺奶奶最喜歡的去處之一。現年72歲的方老太,接孫子放學后,就喜歡來這里和老姐妹打打牌、嘮嘮嗑。 “這里綠樹成蔭,石凳子多,每次來都有得坐。夏天坐在石凳上,舒服,涼快!”方老太笑著說。 從事窗口服務行業的“90后”姑娘葉祎,工作中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處理好和客戶的關系,真的挺累人。”葉祎說。下班后,她習慣一個人走到市區列西的沿河步道,找一張四周無人的座椅坐下,給自己的身心釋放壓力。 “找個安靜的地方放空,是我減壓的方法。河邊是最好不過的地方了,這里有椅可坐,環境安靜,讓我感到‘一身輕’。”葉祎說。 新座椅添新景 細心的市民發現,在城區,人們所見到的座椅不盡相同,采用何種材料和樣式,都和當下的景觀相融入。 據了解,三元區江濱步道、公園、涼亭等處的座椅,在材質、樣式、間距等設置上,都是根據現實情況而定。 座椅有意趣,也有“內涵”。選取適當的材質、顏色、造型,與周圍環境相輔相成,提升整體觀感,讓市民眼前一亮——原來座椅也可以有這么多花樣。 座椅材質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大理石、玻璃鋼、防腐木、鋼鐵等,座椅設置的區間長度也受道路的寬窄程度影響。一般而言,這些公共場所數十米處要設置一把座椅,但在人流量較大處會增設座椅數量。 在江濱步道,石凳、木椅相映成趣,無論是坐在岸邊觀景,或是在陰涼處歇歇腳,人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而在兒童微樂園里,有長木椅也有鐵質椅,為陪伴孩子玩耍的家長帶來了輕松的休閑時刻…… 入座椅講文明 炎熱的天氣里,不少市民都喜歡找地方納涼。河邊樹蔭下最涼快,這些地方的椅子也“搶手”。但部分市民并不是簡單地坐著乘涼,而是選擇躺占座椅。有的甚至把鞋子脫了,長時間躺著玩手機,或是呼呼大睡,全然不顧有人從身邊走過,也需要座椅。 值得注意的是,躺占座椅的現象不只在公園,在醫院、火車站、高鐵站也時有發生。這件事看上去小,卻是一個城市不文明現象的影子,占用了公共資源,也有損自身形象。 座椅不僅是留給需要的人,更要以干凈的面貌示人。陸續興建的兒童微樂園,給市民提供親子、休閑好去處。在市區“兩館一宮”前的兒童微樂園,榕樹樹蔭下的休憩場所經改造后,有了更多的座椅。 不過,在有些座椅上,留有市民沒有帶走的紙巾、零食包裝袋等。這些輕飄飄的垃圾,容易被風吹到各處,若掉落到沙坑里,隨著孩子們不斷翻玩沙子,這些垃圾很有可能被掩埋在沙坑深處,增加清掃難度。 “通常,環衛工人會對座椅上明顯的垃圾及座椅周邊的垃圾進行清掃。希望市民能夠愛護公共設施,不亂丟垃圾,共同維護城市的干凈整潔。”市園林中心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有的木質座椅會被惡意踹壞,未固定的大理石凳會被人搬走,奶茶杯、礦泉水瓶也是座椅常要“接待”的不速之客。 人們在座椅休息、放松心情的同時,也需明白,善待座椅,才能讓文明休憩持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