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 提高重大疫情早發現能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 11月2日,走進生態新城疾控中心項目建設現場,室內裝飾裝修和室外廣場建設已基本完工,工人正逐層進行自查自檢,并對實驗設備進行調試。 新建疾控中心項目于2021年3月開工,今年7月封頂。總占地面積為1876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6000平方米,共有兩棟樓,分別是市疾控中心綜合大樓以及檢測檢驗中心大樓。目前,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12月交付使用。 “新中心位于沙縣生態新城,地處三元與沙縣兩區之間,不僅可以同時輻射兩區,還可以此為原點輻射其他縣(市),實現快速聯動,進一步推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市疾控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楊秀玉說。 市疾控中心擔負著病原微生物、毒物、污染物等檢測任務,食品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環境衛生等監測評估工作。因此,實驗室對疾控中心而言,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現在市疾控中心所在樓棟業務用房及實驗室面積較小,已不能有效適應當前發展需要?!睏钚阌窠榻B,實驗室儀器設備需要更新換代,但由于場地受限,部分儀器設備無法搬運上樓,中心的檢驗檢測、信息化以及應急指揮等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新建疾控中心建有12個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含4個P2負壓實驗室)和1個潔凈實驗室,新配備二代、三代基因測序、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檢測等系統,以及全自動核酸提取儀、熒光定量PCR儀、全自動酶免分析儀、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等設備,為科學檢測、精準溯源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楊秀玉一邊向記者介紹新建疾控中心基本情況,一邊談起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感悟體會。她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相關論述為進一步做好疾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中心的投入使用,將有力提升實驗室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和信息化等硬件條件,整體提升我市疾病預防能力,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好地防范重大傳染病?!睏钚阌裾f。 疾控中心不僅承擔著傳染病預防控制的職能,還肩負慢性病、地方病防控和免疫規劃、開展職業病診斷、健康教育與促進,以及醫防互訓、對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培訓指導等各項公共衛生業務管理工作。受場地限制,市疾控中心無法大規模開展培訓。搬遷至生態新城后,新中心建有公共衛生培訓基地,培訓范圍可輻射到縣鄉村等公共衛生人員,進一步織牢織密三級公共衛生防護網。 同時,新中心還建有4K真三維虛擬演播室,不僅可以制作培訓課程視頻,還可錄制訪談節目,為傳染病、慢性病、學校衛生等健康科普知識搭建平臺,持續引導人民群眾增強健康意識,養成良好健康習慣,共同構筑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 “信息化建設對疫情防控‘早發現,快處置’起到極大促進作用。新中心投入了近400萬元用于信息化建設。”楊秀玉介紹,新中心可實現樓宇自動化、安防自動化以及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管理自動化等。 此外,新中心還建有遠程應急指揮中心,可實現市縣聯動,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分析研判疫情,快速處置,推進高效防控、科學防控、精準防控。 “我們將于12月正式搬遷至新中心。接下來,將緊緊圍繞疾病預防控制重點工作,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加強重大疫情防治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聚焦‘三提三效’、聚力真抓實干,為加快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貢獻疾控力量?!睏钚阌裾f。 記者手記 在采訪中,記者與市疾控中心干部職工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感受到他們在疫情面前始終沖鋒在前,全力守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責任與擔當。 自疫情發生以來,全面做好公共衛生特別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事關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維護國家公共衛生安全。 可以預見,新建疾控中心將進一步改善全市公共衛生服務硬件條件,大大提升重大疫情快速檢驗檢測、快速應急響應的能力,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防病需求。三明日報記者 黃寶琴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