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連著千家萬戶,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11月19日下午,在連續37年獲得“全國文明社區”榮譽稱號的三元區列東街道圳尾社區,一場別開生面的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基層互動宣講正在進行,區人大常委會、街道、社區的黨員代表們圍坐在一塊兒,談感受、談體會、談收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作為基層工作者,我們正努力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圳尾社區黨總支書記戴燕玲說。 打開戴燕玲手機里“明心通”軟件的平臺界面,分級分類、備注明確的網格群清晰地映入眼簾。2022年,我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搭建“明心通”市域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社會治理信息平臺,實行線上網格和線下網格互動互補。今年9月,圳尾社區被確定為我市“明心通”平臺首批試點縣(區)之一。 “我很喜歡‘明心通’平臺創新的‘返鄉報備’功能,確實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圳尾社區工作人員孫菲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治理事務繁雜,各類政策措施、宣傳信息要及時落實到基層,以往不僅消耗大量人力,還往往無法保證效果。孫菲舉例說,借助于“明心通”平臺的“返鄉報備”功能,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快速掌握涉疫風險人員信息、發布健康提示,降低疫情傳播擴散風險。如果網格內的居民沒有及時收閱信息,系統還會進行提醒,從而保證信息傳達的知曉率。 對社區居民黃美華來講,“明心通”平臺能夠有效解決服務訴求,真正是個“民心通”。小區里有人亂堆垃圾、路燈不亮、車主占道亂停車……社區居民們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直接反映。 “基于‘明心通’平臺的網格治理架構,工作人員收到信息后,可以很快找到具體樓棟的網格群,這樣我們處理居民訴求問題就更有針對性,更加高效。”戴燕玲說。 在數據“跑腿”的同時,騰出了時間的社區工作者有了更多精力做好社區服務。 11月初,圳尾社區工作人員接到一個“特殊”的求助電話。居住在外地的張先生,因為獨自居住在綠巖新村的母親丟失了銀行卡和身份證,情急之下撥通社區電話請求幫助。了解情況后,社區工作人員立即為老人送去應急的錢款,并陪著老人補辦身份證、補領銀行卡,免除了老人的后顧之憂。 類似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圳尾社區發生。社區治理有效能,社區服務有溫度,這還得益于社區共建單位和廣大在職黨員志愿者的助力。“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在防控疫情的攻堅任務面前,市委文明辦、市殘聯等12個社區共建單位黨組織發動黨員參與,共同對社區114個樓棟、4509戶、12598人進行人員信息摸排,凝聚起社區疫情防控“紅色力量”;“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林委小區文體活動室年久失修,共建單位市林業局對活動室進行全面改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為做好社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增添了強大動力。”戴燕玲表示,在各方力量的助力下,創新社會治理,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大家的干勁更足了。 記者手記: 在圳尾社區采訪過程中,記者深切感受到“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在社區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圳尾社區,“好在共建 貴在堅持”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落到各個服務環節中的生動實踐。“明心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推動社區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助力。共建單位發揮優勢,與社區共享人才技術、場所設施等各類資源,共同打造有溫度的社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圍繞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圳尾社區的一系列探索實踐,為做好社區服務,解決居民訴求,提升社區治理效能提供了借鑒。 (記者 陳 睿)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