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6日訊(通訊員 許琰 文/圖)幾家新入駐的茶館咖啡店內,年輕人正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街巷外寬闊干凈的柏油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井然有序地行駛……伴隨著街巷精細管理“繡”出的高顏值,老街巷、傳統民居與繁華的城區商圈相互映襯,成為沙縣新的“網紅”打卡點。12月4日,撐著雨傘漫步在沙縣區精細化管理樣板街區,雨中的老街巷別有一番韻味。 煥然一新的曲巷吸引不少新業態入駐,成為沙縣的網紅打卡地。 沙縣區精細化管理樣板街區位于城區核心地段,日人流量5萬余人次,管理復雜性較高。特別是街區內的6條老舊街巷始建于清代,曾是城區最具煙火氣息的地方,后因年久失修,設施破敗,存在“臟、亂、差”現象,一度成為城市管理的“頑疾”。 近兩年,沙縣區按照“留住歷史記憶、融入綠色發展”的工作理念,遵循“修舊如舊、傳承歷史、完善功能”原則,通過向上爭取到中央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資金3000萬元,對街區進行全面提升改造,全力打造精細化管理街區樣板,實現示范帶動全區推廣。 改造方案根據居民意見調整,充分融入融入綠色發展理念——增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設施,實施電力升級改造,街區面貌煥然一新;建設生態停車場和無障礙設施,見縫插綠打造“微樂園”等休閑場所,提升居住品質。“路通、燈明、水暢,現在住在這里,真覺得舒心。”家住曲巷30多年的老住戶鄧培基感慨地說。 在改造過程中充分利用閑置場地打造鄰里活動場所。 隨著街區改造工程不斷延伸,老街巷煥發新顏值,餐飲、茶藝、酒吧等新業態悄然生長,既活躍了街巷經濟,又集聚了城市煙火氣,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做好建設的同時,沙縣區按照疏堵結合、共管共享的工作原則,加強街區精細化管理,一方面,與街區所有商戶和單位簽訂責任書、懸掛責任牌,帶動商戶單位主動參與城市管理,并設置多處鄰里議事亭,讓群眾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另一方面,成立市容女子中隊開展柔性執法,對違停車輛“以贊代罰”,推進城管執法力量下基層進社區,服務群眾零距離。 “硬件”換新,“軟件”也同步提升。沙縣組建成立全省首個區級智慧治理服務中心,將城區劃分成983個微網格,集成所有基層治理資源,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努力實現群眾矛盾糾紛化解在一線。“現在只要電話一打、手機一掃,找人打掃衛生,上門幫留守老人理發,家庭醫生隨訪,這些大事小事都有人管。”說起這些實實在在的便民舉措,居民們頻頻點贊。 街區改造工程的實施,讓老百姓生活悄然發生幸福改變。如今,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今年以來,沙縣區開展新一輪共計20個片區改造計劃,惠及30256戶居民。“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一巷一策’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強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沙縣區城市管理部門負責人介紹道。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