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劉莉婷 “今天天氣有點兒悶熱,我給你開點窗,再擦擦身。你一定放寬心,爭取早日康復出院。”近日,在市第一醫院骨科“無陪護”病房里,“臨時家人”一句句溫暖的話語直擊患者內心。 因發生車禍雙腿截肢住進醫院一個多月的黃先生,在骨科郭國勝等護理員的精心照料與鼓勵下,病情逐漸穩定,也重拾了生活的信心?!白o理員對待我就像家人一樣,讓我感覺非常溫暖!” “‘無陪護’并非無人陪護,而是由經過規范化培訓、統一管理的護理員,為患者住院期間提供全程、全面、規范、專業的照護。”試點以來,市第一醫院骨科護士長陳水燕切實感受到,“無陪護”制度為患者及家屬“松綁”。 “德藝雙馨,護理精心”“患者舒適,家屬放心”……醫院里不斷回響的贊許之聲,是我市縱深推進醫改,創建“無陪護”醫院的共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牢記囑托,勇毅前行,市衛健委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 作為三明醫改十年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市衛健委體改科科長周顯葆看到,今年以來,圍繞“治未病”“看好病”“大健康”,我市在抓好“無紅包”“無陪護”醫院創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醫防融合機制創新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爱敽冕t改參謀助手,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當好群眾健康‘守門人’?!敝茱@葆作出新的承諾。 為全市百姓健康“加碼”、幸福“加溫”,不止步于“刀刃向內”縱深推進醫改,更在于“借梯上樓”攜手共建。跨越地域,廣安門醫院源源不斷輸入技術力量,為老區蘇區人民就診“好中醫”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北京的名醫來了,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大專家’,真是太方便了。我一定會遵照醫囑,按時吃中藥,注意飲食和休息?!?1月24日,張女士口中的福音得益于廣安門醫院脾胃病科專家柳紅良的看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斑@讓中醫藥人倍感溫暖,備受鼓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豐小英表示,今年以來,在推動中醫藥服務能力上,醫院重視重點??平ㄔO,市級以上重點??茢盗吭黾拥?2個。與此同時,加強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合作共建,目前,7位駐點專家共開展常態化門診6300余人次,優化中醫優勢病種方案46個。 伴隨著我市悠悠民生里的中醫“紅利”不斷釋放,朝著強中醫“治未病”這個一致方向,全市醫務人員正共同努力為中醫健康福祉“加碼”。 “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們將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保障健康中的優勢和作用,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讓中醫藥真正走進百姓生活。”市衛健委中醫科教科負責人童軍表示。 歲月更迭,健康福祉不斷。在“家門口”看好病,一直是老區蘇區人民心中的強烈愿景。如今,這個愿望距離實現又近了一步。位于生態新城金橋路西側、金泉路南側的市第一醫院生態新城分院項目正在抓緊建設。目前,分院主體工程、外立面裝修已完成,正在組織二次裝修,計劃于明年7月投入使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里,“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這句健康關鍵句,深深地烙印在了市第一醫院副院長、生態新城分院院長蔣義貴的心中。他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補齊醫療短板,提升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的輻射引領作用,為全市人民健康提供更高水平保障。 記者手記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轉眼間,三明醫改已走過十個年頭。十年里,政府共投入131.11億元用于衛生事業發展,健康支出年均增長14.29%,這些數據,映射出三明醫改的紅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時光流轉,陽光普惠。三明醫改還將朝著健康福祉不斷邁進,未來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將越來越多。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