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建言獻策滬明對口合作 “想好他們要什么,精準補缺尋求‘合’;針對我們有什么,特色產業發力‘推’;圍繞當下做什么,保障工作突出‘快’?!薄敖鑴轀鲗诤献鳀|風,生態工貿區積極與上海臨港集團深度對接,加快促成新滬明合作示范產業園落戶生態新城?!薄?/p> 1月4日,出席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的市人大代表,在審議市政府工作報告和計劃、預算報告時,紛紛建言獻策滬明對口合作。 上海與三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特殊感情,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推動下,滬明兩地建立對口合作關系,這為三明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滬明兩地如何再續前緣,讓跨越時空的情誼歷久彌堅? 市人大代表、沙縣財政局局長張水英認為,三明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新興工業城市,是中央蘇區核心區,有著“中國綠都”的美譽,不僅生態環境良好,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而且目前已形成38個大類行業的綜合工業體系,擁有較強的承接產業轉移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加強與上海合作的基礎和優勢所在。 “如何推動對口合作落地落實落細,需要雙方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睆埶⒈硎荆梦沂胸S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可以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加快建設新滬明合作示范產業園,進一步深化合作內涵,推動滬明合作邁上新臺階。 深化滬明對口合作,要立足我市優勢,更要全市上下共同發力。目前我市已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生態新城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將生態新城打造成為區域發展新增長極和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高水平組團發展的重要支撐、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樣板,為深化滬明對口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隨著市委黨校、市疾控中心的搬遷,生態新城學校、三明市第一醫院生態新城分院等項目順利推進,三明·中關村科技園、三明生態康養城拔地而起,三明生態新城正在書寫著嶄新的詩篇。 在市人大代表、海西三明生態工貿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勝看來,堅持“以產促城、以城助產、產城融合”工作思路,通過積極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可以有效激發生態新城產業活力,加快人氣集聚,推動合作共贏。 本次大會上,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滬明對口合作,落實《上海市與三明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和年度重點工作,集中力量推進優質農產品進入上海市場等重點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近年來,我市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去年新增“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數59個,累計認證638個產品(不含水產品),打造了河龍貢米、薏米、孔坑貢茶、稻種、辣椒、濕籽花生、大田美人茶、尤溪金柑、金湖烏鳳雞等一批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多農產品“飛”出山門,進入尋常百姓餐桌。 趁著滬明對口合作的東風,去年11月,由上海市農業農村委主管的綜合服務平臺——“魚米之鄉”,陸續上線了103款我市優質農產品,為近40萬江浙滬注冊用戶提供了更多購買選擇。 市人大代表、寧化縣畜牧站副站長張瑩表示,要積極開展滬明兩地合作交流活動,充分發揮上海的市場資源優勢和三明市各縣(市、區)的農業資源優勢,共同謀劃農特產品流通、品牌授權許可、產供銷一體化等合作事項。 參加這次大會,張瑩帶來了《關于加強“滬明合作”統一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建議》,建議以品牌賦能產品提優,支持更多上海企業與三明各縣開展特色農業和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合作,打造區域一體化“基地+渠道+品牌”的共建模式。利用上海進博會、特色農產品展覽會等平臺,打造具有延伸產業鏈條和高附加值的終端農特產品項目,推動三明市特色農產品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對口合作的“金名片”。 深化滬明對口合作,三明與上海又一次攜手并進。代表們的意見建議,將為譜寫山海協作新篇章添磚加瓦。(記者 林馨怡)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