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坪村,位于建寧縣東北部溪源鄉境內,西與江西黎川縣接壤,距建寧縣城約20公里。該村至今完好保留有楊氏家廟、楊氏社主廟、楊家學堂等古建筑26幢,最早建于宋代后期,大多為清代建筑。有古驛道從村中穿過,明、清兩朝為閩贛省界驛站。 全村僅楊氏一姓,為典型聚族而居的家族形態村落,是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據《上坪關西族譜》記載:“吾宗本河南光(州)固始縣,達圣公梁太祖時隨閩王來三山,至鼻祖感遁公因閩王政失來居楚水上平。” 上坪村村口。三明市社科聯供圖 村口有幾棵蒼勁的水口樹,樹齡已數百年,正是這幾棵歲月滄桑的水口樹,經年累月把守著進村必經之路,守護著這個千年古村氣運福澤。古人歷來重視村子水口設置,講究地勢走向,具備藏風聚水功能,以為村子聚氣生財、呈祥納福,站在高空俯瞰村口,整個村子地勢、布局一目了然。 上坪村航拍圖。三明市社科聯供圖 村子坐落在一片山坳盆地中,依山傍水,群山環抱,兩腰玉帶(小溪)繞村一圈,至村口匯合成一條清溪,靜靜流向遠方,長年不息;僅有一條小路進出,路兩旁層層梯田;村口“四象迎賓”之勢,村后“雙龍戲珠”之形,村中有“七星伴月”。獨特地理形勢,充分體現了上坪楊氏始祖地理布局整體意識。 除水口樹外,村里還有一棵“福運”樹,位于村西頭趙公廟中,是棵古槐樹。槐樹北方多見而南方少,上坪村也僅此一棵。據村里老人說,古槐樹已近千年樹齡,為上坪楊氏第十三世祖楊仁可當年回河南固始縣老家時,帶樹種回村所植,是對“根”的記憶,它也被村里族人視為樹神,與趙公廟財神一道,賦予了上坪楊氏對河南老家“根”的情懷和對家族氣運的祈福。 村里楊氏家廟、四知學堂兩幢古建筑,極具文化內涵。楊氏家廟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坐落于村子水口位置,二進制單檐歇山頂抬梁式磚木混合結構,白墻黛瓦,耕讀文化氣息濃厚。 步入楊氏家廟,隨處可見與福有關意象:正門上方有“龍鳳呈祥”“多子多福”彩繪,左額枋“唐竹雙慶”、右額枋“鶴壽松齡”,三門上方墻檐各有“夏荷、秋菊、春蘭、冬梅”壁畫,屋頂山墻上生動的飛檐、房梁花窗上精美雕刻,以及精心整體布局,處處飽含“福”意蘊。村里各式古建筑中,諸如蝠(福)、鹿(祿)、桃(壽)、鵲(喜)之類的彩繪、壁畫、磚雕、窗雕比比皆是,無不寄意對家族(家庭)福運的祈愿。 楊氏家廟堂中神龕供奉著上坪楊家列祖列宗,正中是“始祖漢太尉關西夫子楊伯起公府君之位”。《楊氏祠堂記》云“楊氏郡望弘農,上坪楊氏曰關西郡,別其出于太尉公也”,表明上坪楊氏乃東漢名臣“關西夫子”楊震后裔。村中“四知學堂”,意即楊震“暮夜卻金”高風亮節事,“四知”成為千古美談。楊震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從此“四知”成為關西楊氏家風,其后人以“四知”為堂號。上坪楊氏秉此祖訓,建“四知學堂”傳“四知”清白家風。上坪“四知學堂”與楊氏家廟一道,構建了上坪楊氏族人的精神譜系,代代傳承。 建寧農耕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由此也產生了一些獨特民俗。“晏神節”是每年正月初二一早,全村男女老少齊聚村口社祖廟,經過一番祭拜儀式,請出社祖公、社祖婆;然后年輕人便爭先抬著上坪楊家這對老祖宗出殿,一路浩浩蕩蕩繞村一圈;之后將老祖宗抬到當年輪值大廳安座,此乃“請晏”;接著楊氏子孫們擺上大壇米酒、三牲、果品、菜肴等祭品,點上香燭,每隔一個時辰進行虔誠祭拜,請老祖宗吃酒;晚上請道士班唱戲,安排人守晏到天明,是為“上晏”。正月初五,又是熱熱鬧鬧地將祖宗送回社祖廟,此為“送晏”。如此這般,持續三天,在鼓樂、爆竹、唱念聲交織中,為家族福祉祈愿,祈盼祖先福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幸福。 (作者:溫兆堅)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