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突出合作發展,加強與上海、廈門等地教育合作,推進華東師范大學與三明生態新城開展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參加市十四屆人大二次的人大代表紛紛建言,要搶抓滬明對口合作契機,加快我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步伐。 “要借船出海,加快推進滬明教育事業合作,充分利用華東師范大學在國內基礎教育研究的優勢,助力引領我市基礎教育改革示范區建設優質發展,構建具有山區特色的開放發展新格局。”市人大代表、寧化第一中學校長吳太明說。 市人大代表、沙縣第一中學校長吳水英說,要借力滬明合作,全面提升校長和教師隊伍教育理念,發揮智慧教育作用,促進教育減負增效提質。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要借助滬明對口合作東風,也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三元區建設小學教師范淑敏說。 市人大代表、尤溪縣實驗幼兒園教研室主任羅云建議,要加強幼兒心理建設,重視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合作,讓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市人大代表、三明市建設工程質量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林月云在調研中了解到,家庭教育工作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需要黨委政府加強指導服務,場地、師資、教材等軟硬件提升有待加大投入。 林月云建議,要通過創新家庭教育指導方式,建立起全覆蓋、多方位、多樣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組織編寫系統的家庭教育教材,為開展家庭教育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積極拓展經費來源渠道,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家庭教育工作,培育和扶持一批家庭教育社會組織,為家庭提供專業化、規范化指導服務,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 “在當前落實‘減負’政策過程中,家庭教育更應該齊頭并進,甚至應該比之前更加重視。”范淑敏說。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市人大代表、大田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劉娉婷在調研中發現,中小學教師還存在負擔較重的問題,一些形式主義和留痕工作“進校園、入課堂”,干擾了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劉娉婷建議,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建立進校園活動清單,未列入進校園活動清單的,一律不得進校園開展各類宣傳、檢查、考核、評估等活動。同時,加強跟蹤督查,確保進校園活動規范有序開展、取得預期效果。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全社會持續關注、共同辦好教育事業,才能培育出越來越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加快建設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強大動力。(記者 曹 珂)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