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0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臨近臘月,驅車進入三明市沙縣區鄭湖鄉界,一陣熏烤板鴨的香味隨風入鼻,家家戶戶開始制作、晾曬板鴨。 沙縣制作板鴨可以追溯到宋朝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名相李綱謫居沙縣時,將沙縣板鴨譽為“禽肉之上品”。鄭湖鄉是沙縣板鴨的發源地,尤以杜坑村最為出名。每年立冬后,是杜坑村民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家家戶戶忙著趕制板鴨。 村民胡安深是板鴨大戶,制作板鴨20多年,最初是自己吃,因工藝好,漸漸做成了生意。 今年由于氣候影響,制作板鴨的時間有所推遲,近幾天氣候適宜,他和妻子正加班加點忙著趕制,為春節銷售旺季做準備。每年冬季,胡安深通常要腌曬了2000余只板鴨,純收入可達6萬元左右。 胡安深展示自家的板鴨,金黃透亮。 為了讓腌制好的板鴨晾曬更加充分,胡安深正忙著用竹條將殺好的鴨子逐一撐開。“堅持傳統的‘三曬三烤’工藝,我們的板鴨做出來都是供不應求,做多少賣多少。”胡安深一邊接受東南網記者采訪,一邊麻利地晾曬鴨子。 鄭湖板鴨的制作工藝,至今仍以周朝臘味的古法為基礎。上乘的板鴨選用放養的半番鴨或者江西鴨,仔細清洗之后涂調料腌制一晚。次日,將腌好的板鴨撐開成平板狀晾曬三五天,取下烘烤,然后再晾曬。如此反復三次,一只正宗的鄭湖板鴨才完成。經過近20天的“三烤三曬”后做成的板鴨肉質緊實,越嚼越香,且便于存放,保質期長。 傳統工藝制作板鴨可是個體力活。每到要制作板鴨的日子,清晨四五點,胡安深夫妻倆就要起床宰殺鴨子,每批次近200只鴨子光拔毛就要花費數個小時。 胡安深的妻子正在懸掛板鴨,通風。 純手工制作靠天吃飯,要求農戶隨機應變。氣溫低就要多晾曬幾天脫干水分再進行烘烤,氣溫一回升就要減少晾曬時間,否則容易長蟲。“有人嫌麻煩,一次性曬個夠,擔心長蟲,就加入大量的鹽,這樣做出的板鴨不僅口感差,對健康也不好。”胡安深說道。 為了保證板鴨每一個部位都入味,胡安深放棄省事的浸泡,堅持用手涂抹調料,代價是手經常被辣椒灼傷。烘烤過程也有很大講究,以米糠、茶籽殼、竹炭等為燃料,火力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讓板鴨熏上獨有的米香味。有時天氣不好,必須搶時間烤完所有的鴨子,眼睛長時間受煙熏導致刺痛流淚。 這幾年,為了提高產量,胡安深陸續添置了一些電氣化設備,供電部門對線路進行了提升改造,幫助他在作坊里建起了冷庫,今年他計劃再添置一套抽濕設備,堅持傳統工藝的同時,將天氣影響降到最低,進一步提升板鴨的品質。 杜坑村家家戶戶都一片“板鴨田”。 板鴨做出大產業。如今,杜坑村近百戶常住居民中,有三分之一居民制作板鴨出售,每只板鴨售價80元左右。每年有近10萬只板鴨從杜坑村“飛”往全國各地餐桌,年產值可達700多萬元。 “有的村民這兩個月會專程回來制作板鴨,通過板鴨,村里每個家庭能增收近5萬元。”杜坑村黨支部書記胡定煊見證了板鴨的“走紅”歷史。“以前我們挑著板鴨去縣城賣,現在都是早早客戶就上門來訂走了。要是年前幾天來村里,你就是有錢可能也買不到板鴨了,早就被訂光啦!” 杜坑板鴨是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縮影之一。近年來,圍繞做大做強“板鴨經濟”的目標,針對板鴨產業發展中家庭作坊經營粗放、缺資金等突出問題,鄭湖鄉著力實施板鴨產業提升工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垚香胡記、味香農家等板鴨加工廠9家以及手工作坊若干家,通過日常規范引導,改變板鴨產品結構單一現狀,助推板鴨從傳統“裸鴨”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產品轉化;同時成立鄭湖板鴨協會,為板鴨生產大戶提供信貸資金擔保等服務,助力傳統家庭作坊提檔升級;此外,多方籌措資金,建設總投資260萬元的鄭湖鄉板鴨展銷一體化綜合中心的一期項目,為提升產品檔次和知名度打牢基礎。 曾經,板鴨還只是屬于鄭湖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現在,則成了這里鄉村振興的“利器”。據統計,目前全鄉每年可加工制作板鴨約100萬只,年產值約7000萬元,小板鴨譜寫產業興旺促振興的新篇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