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動員,一起做芋包,一起迎元宵。 東南網2月6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文/圖)2月4日一大早,在三明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村民吳宜榮一家早早就開始制作芋餃,迎接即將到來的元宵佳節。 只見大家先將煮熟的芋子用鏟子搗爛,和著木薯粉,分成小團、均勻揉搓成半透明的皮胚,緊接著包入豬肉丁、蔥、香菇、筍干等餡料,再捏緊成三角形狀,便大功告成。稍后,燒開一鍋清水,放入芋包煮到漂浮起來,盛入鮮湯碗中,撒上蔥花,一個個芋包玲瓏剔透,讓人食欲大振。 游客正在體驗包芋包的樂趣。 芋包,夏茂人又稱之為“芋包子”。據了解,芋包好吃與否,關鍵在于芋皮的勁道,芋皮好壞的關鍵又在于芋子的圓滑。每年農歷七八月份,新芋上市,夏茂人家就開始做芋包來待客或打牙祭,因為芋包被夏茂人賦予團圓的味道,因此已成為中秋節、除夕和元宵節等節日主食的重頭戲。在當地,還有一句關于芋包的諺語:“菩薩上嶺、芋包落鼎(鍋)”、“菩薩入庵,芋包落湯”,意思是在元宵節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吃芋包來歡送出游菩薩進廟。 如今,過上好日子的夏茂人,再忙也要與家人一起做芋包、品芋包,透著對生活美滿幸福的良好祝愿。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