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將垃圾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實則是“大事”。近年來,三明市啟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置,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新名片,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千家萬戶。 垃圾分類美化生活 “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在東霞新村廣場旁,市民小陳如是說。看著新奇又十分有趣的垃圾回收站,小區居民們稱它為“垃圾回收神器”。手機輕輕一掃,“神器”打開,吞食垃圾,自動稱重,積累環保積分。一位居民把一袋垃圾放置到回收站后,平臺上馬上顯示稱重數及積分數。“積到一定數量,可以兌換洗發水、洗衣液、牙膏、牙刷、膠帶等日用品。”小陳高興地表示,自從有了分類垃圾回收站,家人都自動將家中的垃圾分類,將可回收物投入回收站。 “大爺,廚余垃圾請放在這邊……”2月5日早上7時許,在碧桂園小區北門垃圾站點旁,志愿者小林熱情地招呼著分類投放垃圾的居民。 小林當志愿者多年,自施行生活垃圾分類以來,他便成為一名垃圾站點指導員,每天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定時清洗垃圾桶。“以前垃圾混雜一起,氣味很難聞,現在,垃圾分類投放,環境好多了。”小林笑著說。 垃圾回收站 去年4月,三明市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到去年底,三明市區(含沙縣區)及泰寧縣建成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全市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點的標準體系。今年1月30日,三明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審議《三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草案)》,要求聚焦分類、投放、運輸、處理等重點環節,廣泛展開宣傳,嚴格執法監管,讓垃圾分類成為生活新風尚,提升文明城市建設水平。 “垃圾分類效果很好,廣大市民很配合,投放準確度也很高。”市委文明辦宣教科負責人說,垃圾分類有利于廢棄物的資源轉化,真正實現了垃圾處理的資源化、生產過程的潔凈化和產品循環的綠色化。 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走進三元區龍舟廣場,讓人流連忘返的不僅是綠意盎然,還有那惟妙惟肖的賽龍舟浮雕……廣場旁邊分類垃圾桶制作新奇,如根雕、似座椅,既實用又具觀賞性。 “果皮是屬于可腐爛垃圾,應該放在綠色桶里;紙皮屬于不可腐爛垃圾……”2月4日是周末,身穿紅馬甲的垃圾分類督導員就在旁邊駐點,現場指導市民進行垃圾分類。 志愿者分類投放垃圾 “看到市民垃圾投放不正確,我們及時糾正;如果分錯了,就用鉗子幫他們分揀下。”在龍舟廣場垃圾分類桶邊督導員如是說。利用周末時間,幾位志愿者在龍舟公園內向市民分發《垃圾分類投放指南》,過往市民一邊欣賞周邊風景,一邊聽著垃圾分類志愿者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這座精心打造的龍舟主題公園又成了環保志愿者們一個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宣傳陣地。 垃圾分類既需要政府統籌引領,也需要志愿者、市民的主動參與。截至目前,三明市垃圾分類督導員已有數百人,志愿者更是數不勝數。許多家庭主婦、退休黨員干部也自愿加入到垃圾分類的宣傳隊伍中,尤其是一些高校學生,利用假期參與到入戶宣傳活動中。 垃圾分類創新社會治理、形成文明新風尚的重要途徑,充分體現一座城市的社會文明水平,也彰顯出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為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及減量,改善人居環境,三明市在通過舉行培訓會、制作宣傳展板、上門入戶宣傳講解、發放宣傳冊等多種形式,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動員居民廣泛參與,使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 垃圾分類扮靚村莊 河水靚麗清澈,房前屋后整潔有序,“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春節期間,行走在大田縣太華鎮西埔村,路面整潔干凈,沿途分類垃圾桶內分類明顯,但垃圾甚少。“村民們的垃圾怎么這么少呢?”面對記者的疑惑,西埔村支部工作人員說:“現在每天都有垃圾車及時運走,垃圾桶還哪有那么多垃圾?” “垃圾分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對于提升村民幸福感獲得感有重要意義。”西埔村工作人員補充道。說話間,一輛運垃圾的垃圾車恰巧經過。保潔員熟練地將會爛和不會爛的垃圾分裝到清運車的相應分隔區內,再運送到垃圾收集點,對生活垃圾終端資源化處理利用基地處理。“只要村民把垃圾分類完,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保潔員說,工作量雖然多了,肩上擔子重了,但明顯感覺到垃圾減量,做起來有意義。 “現在,村民的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能達到85%。”保潔員說,村里鼓勵大家把空瓶子、廢紙張、報紙等可回收物分類收集,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將垃圾變廢為可用,發揮最大功效。 為讓垃圾分類宣傳深入人心,進一步提升三明市鄉村垃圾分類工作管理能力,三明市在農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等形式,進行垃圾分類動員培訓,利用農閑時間開展宣傳,還發動村里威望高、人緣好的老黨員、鄉賢理事會,對家庭垃圾分類情況、村垃圾轉運情況、村容村貌環境等多方面進行督導檢查,形成黨員帶好頭、先進帶后進的良好局面。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