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城西北8公里主峰海拔1100多米的大洋嶂陰面山腰處楊梅坳,因泰寧話“陽明”諧音“楊梅”而得名,古稱陽明坳,又稱揚名坳(坊),隸屬杉城鎮南溪村上坊自然村。據乾隆版《泰寧縣志》輿地志記載:“大洋嶂峙立高聳,前有雙峰。又有池,雖旱不竭。下有人跡石,高廣丈余,上有巨人跡。” 楊梅坳處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較好,常有野雞、野豬、山羊等野生動物出沒。2004年4月山腳下際頭水庫竣工,集雨面積21.5平方公里,總庫容370萬立方米,每年向泰寧全縣提供720萬立方米優質飲用水。 楊梅坳全景。作者供圖 泰寧縣政協文史委編撰的《泰寧姓氏》介紹:該村以李姓為主,為宋李綱后裔。楊梅坳《李氏族譜》曰:李綱年幼時,曾從邵武至際溪丹霞寺讀書,在南溪村楊梅坳購置房屋,以停步歇馬之用。李綱曾在南溪村娶官、范二氏為偏房(其原配為張氏),共生八子,分別為秀、望、集、儀、宗、潤、茂、申,其中六個兒子居楊梅坳,子孫遍布全縣,逐漸成為泰寧李氏中流砥柱。據不完全統計,全縣13萬人口中李氏近萬人。 楊梅坳擁有光榮革命傳統,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曾在這里打過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阻擊戰——大洋嶂阻擊戰,指揮部就設在李氏宗祠內。 1934年3月24日,為阻止國民黨南、北兩路大軍在泰寧新橋會合,紅三軍團4師12團第2營和一支150余人的師部偵察隊與國民黨89師265旅的三個團約4000多人在大洋嶂展開一場大決戰。紅軍戰士為了不暴露行蹤,穿過原始森林和峭壁,先于敵人占領制高點,并利用地勢優勢開展阻擊。紅4師參謀長兼副師長黃昉日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軍戰士冒著敵人飛機、大炮的轟炸,數次打退敵人進攻,并在太陽下山時發動反攻,將敵人趕下大洋嶂,斃敵團長1人、營長4人,俘虜副團長以下官兵100余人,打死打傷士兵4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10余挺、步槍200余支、子彈近10萬發。在戰斗中,壯族紅軍將領黃昉日不幸光榮犧牲,長眠于大洋嶂。 大洋嶂戰斗,紅軍以一個營的兵力與國民黨265旅血戰一天,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為表彰誓死守衛大洋嶂陣地的紅軍部隊,在戰斗結束次日,紅三軍團政委楊尚昆在大洋嶂西側山麓的磜頭村(今南溪村際頭自然村)召開了祝捷大會,親自將一面寫著“以少勝眾,頑強防御模范紅五連”13個大字的錦旗授予紅三軍團4師12團2營5連。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第169期曾報道過這次戰役情況。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還在《火線上的一年》上發表評論,贊揚大洋嶂“這一偉大勝利,應該占著中國工農紅軍以少勝眾戰史上最光榮的一頁”。1934年8月1日,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個建軍節上,中革軍委再次給大洋嶂阻擊戰的戰斗英雄12團團長謝嵩、總支書記蘇振華,紅5連連長吳占昌、指導員李杜清、班長張德見、偵察排長謝發生、龍德生、班長莫坤、偵查員吳德勝等人頒發了三等紅星獎章,并授予紅12團偵察排“神鷹偵察排”錦旗。 建國后,數位參加過大洋嶂阻擊戰的老紅軍戰士或他們的后代曾重返楊梅坳。1978年10月,時任國家民政部副部長張凱來泰寧視察,重游了他當年戰斗過的大洋嶂戰場。1982年秋,時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鄧克明也重訪了大洋嶂戰場,并與楊梅坳村民深入交談。2002年6月25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率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深入到泰寧縣杉城鎮南溪村(楊梅坳所在行政村)檢查指導災后重建工作。2009年5月,原紅4師參謀長兼任副師長黃昉日后代到楊梅坳尋找親人墓地。2021年8月,以大洋嶂阻擊戰為題材的《神鷹偵察排》在中央電視臺國防軍事頻道《戰旗》節目播出,詳細介紹了大洋嶂阻擊戰戰斗情況。9月,廣西衛視《我們的父輩先烈》節目著重介紹在大洋嶂阻擊戰犧牲的廣西籍少數民族紅軍將領黃昉日的英雄事跡。 (作者:呂謀文)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