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檢察長”巡查沙溪河。三明市檢察院供圖 東南網4月4日報道(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陳長回 葉高壇)為讓三明的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三明市人民檢察院持續發力,健全完善相關機制,深化護林治水工作,擦亮三明市“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城市名片。近日,三明市“完善生態法治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做法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通報表揚,“河湖林長+檢察長”工作模式獲得肯定。 查看非法傾倒鋁灰現場。三明市檢察院供圖 推陳出新 煥發機制活力 三明市檢察機關在傳承原有好機制的同時,繼續創新創優,努力讓法律監督與百姓需求同頻共振。 機制活力推動生態檢察監督結碩果。清流縣檢察院辦理的督促開展尾礦庫整治公益訴訟案成功入選最高檢“公益訴訟守護美好生活”專項活動典型案件。三元區檢察院的市區后山治理專項監督、明溪縣檢察院督促整治養殖污染水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永安市檢察院辦理的某企業非法占用農用地案、寧化縣檢察院針對“群眾飲用水安全”開展的紅蟲牛蛙養殖污染防治公益訴訟案、大田縣檢察院的牛蛙養殖專項整治、尤溪縣檢察院的木耳種植廢水直排整治行政公益訴訟和沙縣區檢察院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公益訴訟案等典型案事例,均得到群眾好評。此外,市檢察院及時總結推廣將樂縣檢察院率先探索推行“檢察+碳匯”工作機制經驗。 2022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在各類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中,引導31件49名違法行為人自愿認購“碳匯”8925余噸,及時有效恢復受損生態資源,全力服務保障綠色經濟發展。 清流河道治理“回頭看”。三明市檢察院供圖 剛柔并濟 推動監督見效 三明市檢察機關講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堅持剛性監督與柔情溝通并重。 2022年6月30日,建寧縣檢察院收到市檢察院交辦的居民夜談會群眾反映的線索。圍繞百姓提出的提高集鎮供水能力,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確保居民飲用水安全的訴求,建寧縣檢察院當即派員深入到9個鄉鎮和縣衛生健康局開展調查核實,對部分農村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未設置防護措施,飲用水蓄水池中水質混濁、水面有可見漂浮物,出廠水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等問題固定證據,形成專題調查報告,以“事實-證據-建議”模式,逐一列明農村集中飲用水存在的公共衛生安全隱患問題及相應整改建議。8月11日,建寧縣檢察院依法向縣水利局和3個鄉鎮送達《檢察建議書》,并會同水利局召開公益訴訟訴前圓桌會議,逐一明確縣水利局、水務公司和相關鄉鎮的整改責任和整改措施,推動問題整治,促成相關部門建立健全飲用水水質監測網絡,通過引入第三方購買服務方式,對全縣344處農村飲用水工作進行日常維護。9月23日,建寧縣檢察院組織開展檢察建議落實情況“回頭看”,經實地采樣評估,水質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有效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為閩江正源的“源頭活水”貢獻檢察力量。 據了解,2022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辦理涉及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共256件。其中,以訴前磋商、檢察建議或圓桌會議等方式解決228件,占公益訴訟案件總數的89.1%;提起公益訴訟28件,占10.9%。 “四市五縣”環戴云山生態保護司法聯盟啟動儀式。三明市檢察院供圖 點面結合 提升監督效果 針對水流域環境治理存在“污染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分段治理水難清”的問題,三明市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黨政支持、人大授權、部門協作、區域聯動”生態檢察監督機制和“河長+檢察長”“林長+檢察長”生態檢察協作機制作用,搭建溝通協作平臺,保持與行政執法部門良性互動合作,化“九龍治水”為攥指成拳,既強化點上治理,又注重面上整治,致力讓法律監督效果整體提升。 如何讓“八閩水塔”有清澈源頭活水,確保下游居民飲用水安全?三明市檢察院以部署開展專項行動為抓手,強化沙溪河沿線檢察院的履職責任,組織轄區的閩江上游沿線的建寧、寧化、清流、明溪、永安、三元和沙縣等地檢察院開展沙溪水環境綜合整治;生態檢察監督內容與監督領域也不斷拓寬,從單純的河道污染治理,向飲用水源保護、護林護綠、在建工程項目水土流失和尾礦庫等領域延伸。 與此同時,還會同福州、泉州、南平、龍巖、寧德等檢察院簽署《閩江流域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跨區域協作機制》,加強上下游生態司法保護聯動協作,構筑保護閩江流域合力。大田縣、尤溪縣檢察院與泉州市德化縣、福州市永泰縣、莆田市仙游縣、龍巖市漳平縣建立環戴云山“四市五縣”生態保護司法聯盟,織密生態環境保護網絡,實現監督全覆蓋無死角。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