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蕉村 田敏強 攝 東南網6月8日報道(本網記者 蔡曉卿 通訊員 廖育申 陳曦)6月2日,走進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清澈見底的鏡湖,干凈整潔的院落,昔日村口的沼澤地、臭味撲鼻的雞鴨棚早已消失不見。小蕉村,如今已經成為了近郊游的“網紅打卡地”。 小蕉村的蝶變離不開鄉建鄉創團隊的努力。2019年,來自臺灣的蔡幸爵和漳州的吳斯坦帶領跨界自造的團隊成員來到小蕉村,以小蕉村千年古窯歷史為基石,通過陪護式服務,打造陶文化主題文創村。“小蕉村周邊分布著宋代至清代的古窯址,我們正是被古窯址文化吸引而來。”談及來到小蕉村的初衷,福建跨界自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執行長吳斯坦說道。 為了“活化”小蕉古窯址文化,跨界自造團隊爬到一個個山頭收集陶瓷碎片,并摸索梳理小蕉窯的歷史脈絡。除了陶瓷文化,他們還打造五色稻田,開發用純天然植物染料制作的布包、抱枕等文創產品,和當地政府策劃舉辦了“星期天市集”等活動,小蕉村知名度越來越大,成功“出圈”。 “以前怎么也沒想到,退休后還能在家門口實現‘再就業’。”村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鄭福財抓住發展旅游經濟的東風,在跨界自造團隊的幫助下,把自家的破舊二層老屋改造成屋前有樹、庭院有花的農家小院,辦起了農家樂,“我們夫妻倆一個月也有上萬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滋潤了。”鄭福財高興地說道。 2019年陪護式運營服務以來,小蕉村先后獲得了“國家森林鄉村”“福建省森林村莊”“鄉村振興試點村”“福建省新農村社區樣板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范村”等稱號。 巖前村改造后村道整潔 巖前鎮供圖 閩臺鄉建鄉創“項目化”運作,更為兩岸青年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眼下,在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的跨界自造(臺灣)鄉建鄉創駐村辦,12名來自臺灣大葉大學的學生正在開展駐村實習。 巖前鎮通過打造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駐村陪伴運營基地,引進臺灣高校青年或創客到三明市實習或就業創業;開設鄉建鄉創院子講堂,開展鄉村振興做法案例講座。同時,三明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與跨界自造文化團隊聯合打造“興啟點”閩臺鄉建鄉創設計服務品牌,推動閩臺文化交流和校企項目合作;組建閩臺、校企跨界融合隊伍,多方合力開展鄉村設計實踐服務,共同培養鄉村振興應用型人才,助推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耕讀李家 杉城鎮供圖 “用設計點亮鄉村,把他鄉變成故鄉,讓游人成為家人。”這是臺灣上趣智業團隊隊長張欣頤常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2014年,泰寧縣際溪村聘請臺灣上趣智業團隊,開展陪護式規劃建設服務。該團隊結合綠色生態環境和臺灣鄉建經驗,將臺灣文創設計理念融入鄉村改造項目,對“耕讀李家”的發展定位、項目布局、景觀節點打造等進行規劃。在團隊的努力下,際溪村老舊的村居變成錯落有致的民宿,陳年的“尚書故里”重現昔日榮光,還設計出兩岸文創品展示、鄉村圖書吧、香草館等,營造出“一方農耕樂園,一處心靈原鄉”的田園勝景。 據悉,近年來,三明市持續深化明臺交流合作,探索融合發展新路。2022年,首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舉辦,三明市被國臺辦等四部委授予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積極引導更多的臺胞臺企來到三明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截至目前,三明已引進11個臺灣團隊為三明市150多個村莊提供陪護式服務。自2018年以來,三明市獲得省級補助資金的項目共51個,爭取閩臺鄉建鄉創省級補助資金共3750萬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