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盒上栩栩如生的大公雞 東南網6月12日訊(通訊員 劉清香 熊明歡 李雅萱 文/圖)近日,走進三明泰寧杉城鎮民主村王細仂家中,一眼看到客廳木架子上整齊擺放著竹編果籃、食盒、首飾盒、掛畫……在陽光照耀下,食盒蓋面上反著光的大公雞栩栩如生。 “食盒的技術難點就在這蓋面的公雞上,公雞不是畫上去的,而是用刷了黑漆的竹篾與普通竹篾在蓋面上直接拼出的圖案,這十分費功夫,做一個食盒耗工兩月,其中蓋面占時最多。”王細仂介紹道。此外,竹制品柔軟且富有韌性,薄薄的一層清漆可以大幅度提升器物的耐腐蝕性,王細仂驕傲地說,他的食盒與竹框是可以用三代人的。 王細仂家中展示的竹編工藝品 堅守編制技藝 50多年的技藝經驗,王細仂對竹編的每一個制作步驟,都了然于胸。選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劃篾、盤篾踏底子、分篾、編織、染篾、烘烤、防霉蛀等多道工序精工細作,才能打造出一件完整的竹編制品。 “我15歲開始學竹編,今年69歲了,手藝是跟著從浙江來泰寧的生產隊老師傅學的,那時候竹編這門手藝主要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不過,后來大家使用竹制品越來越少了,這門手藝漸漸就沒落了,但我一直覺得丟掉傳統手藝是很可惜的。”王細仂說。 泰寧盛產的翠竹堅韌挺拔,毛竹材質不易開裂,破蔑性能好,非常適宜做竹編。在泰寧這座歷史悠久的小城,用竹條篾片做成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在明清時期就非常盛行。民間竹編涼席、涼枕、扇、籮、籃、畚箕等生活用品在上個世紀深受群眾喜愛和廣泛應用。 隨著工業的發展,機械化高效率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手工制作,用機器輸入程序便能生產竹制品。可王細仂認為機器能復制的只是技術,并算不上竹編,更算不上工藝,編織者必須深入構思,發揮想象力,靈活多樣,只有手、腦并用才能編制出好的作品。 王細仂正全神貫注地編制“福”字工藝品 老手藝“追趕”新時代 “一個食盒的好壞除了看蓋面的精細,還講究蓋面與托盤的嚴絲合縫。古老的手藝沒有精確的計算,好的匠人,靠著幾十年的技藝,才能做到二者緊密貼合。”幾十年的竹編生涯,讓王細仂竹編的呈現形式慢慢地變化,品類已經不局限于背簍、籮筐等日常用品,而是往精致、優雅的工藝品靠近。 許多古老的手工工藝,在傳承的時候會根據時代的需求而做出相應改變,竹編也不例外。王細仂發揮自己多年的竹編經驗,在不斷精進技藝的同時,鉆研出了許多實用與美觀兼并、精致優雅的微型工藝品。為了使他的作品能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王細仂現在也會做一些如首飾盒、掛畫等“新竹編”,加上了流行元素的竹編制品,讓這個老手藝在傳統的厚重上,添增了不少時尚與活力。 王細仂(左)向來客介紹竹編作品 然而,不管怎樣創新,受到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沖擊,傳統竹編工藝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仍然備受考驗。技藝在漸漸失傳,懂它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少有人肯學,竹編技藝后繼乏人。 “這門手藝學來不易,而且經歷了這么多年,像是老兄弟一樣,自己也舍不得把它丟了。現在我老了,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接力,不僅傳承工藝,更是傳承一種文化精神。” 竹編藝術受矚目 在當下竹編已經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傳統手工作品走向藝術高度,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象征。 這些年來,泰寧縣日益重視對傳統文化和工藝的發掘保護。2015年,泰寧舉辦“尋找最美非遺守望者”和“最受群眾喜愛的非遺項目”活動,王細仂師傅竹篾編制項目榜上有名。 “福”文化果籃創意作品 “在縣文化館的支持下,我的老寶貝登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經相關部門的協助,王細仂受邀在永安天斗山景區、安徽黃山景區、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三明)林博會上陸續進行展示竹編技藝;2022年8月他被評為泰寧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年11月被評為三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竹編技藝(泰寧)”。 竹編藝術在非遺世界里綻放異彩,也搭上了泰寧“旅游車”。他的竹編作品在泰寧非遺博物苑里展出,還經常現場進行編制,很多游客見識到王細仂高超的技藝,不惜花重金向他定制專屬竹編工藝品。在泰寧其他景區,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品也成了熱門緊俏的旅游商品。 竹編小掛件 為了讓竹編更好地傳承和發展,2021年泰寧縣新橋鄉中心小學打造起特色“竹文化”,開發竹編手工藝校本課程,邀請了王細仂到校教學竹編技藝,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增強學生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最為珍貴的是言傳身教,除了在編制手法的學習外,還有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態度,這種手上精神的代代相傳,才能保護傳統文化的發展。”王細仂說。 手中雖是方寸,方寸里自有乾坤。王細仂堅守的是他的技藝,更是他期望延續的工匠精神。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