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5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饒麗英)6月13日,上海媒體三明行集中采訪團來到了建寧,聚焦老區蘇區發展,推動滬明對口合作走深走實。此次活動邀請到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SMG融媒體中心等上海15名記者參加。 他們走進萬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漫步明一海峽云上牧歌、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對建寧鄉村振興、革命老區發展成就、創新實踐有了更為具體和生動的直觀感受。 采訪團在采訪胡長春的制種經驗。 采訪團第一站來到溪口鎮楓元村萬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秀美田園畫卷映入眼簾。 東南網記者了解到,建寧作為農業大縣,已是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粒建寧產。 胡長春是建寧縣制種經紀人,30多年前胡長春就開始從事制種。 那時候的胡長春剛接觸這行,吃了不少虧。“父本和母本的生長期限是不一樣的,父本播種之后的幾天后,母本就要下地。如果錯期掌握不準,就會造成花期不遇,進而減產。” 如今的胡長春并不制種了,他手上共管理1000多農戶,制種面積有20000多畝。在建寧,像胡長春這樣的制種經紀人有153名。建寧已摸索出“企業+經紀人(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推動種業產業化發展。全縣培育了本地種業企業21家,制定了基地管理辦法,成立了種子協會,規范了行業行為。 采訪團參觀明一海峽云上牧歌。 隨后,采訪團漫步明一海峽云上牧歌。該牧場是明一國際以建寧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為依托,結合萬畝生態園項目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文化旅游為支撐打造集“牧業+農業+制造+文旅”三產合一的全產業鏈田園綜合體。采訪團詳細了解了明一海峽云上牧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情況及項目落地對生態旅游發展的帶動作用。 采訪團還走進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館,聆聽紅色故事,了解建寧縣如何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及滬明合作情況。 采訪活動中,記者們采用短視頻制作、新媒體互動等多種傳播手段,通過深度融合圖文報道、現場報道、體驗式報道等多種報道方式,為老區蘇區發展貢獻新聞力量。據悉,此次采訪活動于6月11日啟動,采訪活動的記者們先后來到寧化、建寧、泰寧等縣,圍繞滬明合作、紅色三明、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選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采訪三明市各地的紅色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開發以及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的特色亮點。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